人民路社區地處縣城中心,面積1.6平方公里,居民2310戶,1.1萬余人。近年來,人民路社區立足于“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服務和諧社區建設”這一目標,探索形成以建強“一個堡壘”、建設“六支隊伍”、建好“三個平臺”為內容的“163”社區工作法。
一、建強“一個堡壘”,激活社區“紅色微動能”
社區推進“紅網格”建設,建大建強“網格堡壘”,形成“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中心戶(黨員)”的四級組織架構。因地制宜劃分15個網格,組建15個網格黨支部,社區支部書記擔任網格長,并深度融合網格內的“N”力量,即包聯干部、專職網格員、基層黨員干部、片區民警、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組成的微網格員,形成合力,密切與群眾的聯系,以“一支一網”的區域分工,一個支部助力一個網格,一個網格帶動一個支部,一個支部抓好一支黨員先鋒隊伍的治理模式,建立起“縱橫到邊、覆蓋全面、活動開放、功能互補”的基層“黨建 網格”管理服務體系,為居民群眾提供多元化、精細化、個性化的服務,讓黨的先鋒建設深耕網格。
二、建設“六支隊伍”,提升社區服務上臺階
一是建設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結合工作實際,積極強化隊伍保障,為社區“兩委”成員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培訓計劃,采取專家授課、經驗交流、外出參觀等方式開展綜合業務培訓,提高服務技能;通過設立便民服務站和5個業務崗位,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做到“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分類辦理、中心一流管理”,實現“辦事服務零距離、辦事流程零障礙、辦事過程零差錯、辦事對象零投訴”。
二是建設優質化社區黨員隊伍。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社區黨總支堅持把黨員隊伍建設作為黨建的關鍵點,依托開放式組織生活基地、紅色網絡教育家園、黨員之家等平臺,做好老黨員、困難黨員等特殊群體的黨內關懷工作,實現黨內關懷經常化;實行黨員“四亮”(平時亮行,共建亮智,攻堅亮力,幫困亮心),充分發揮優秀黨員的帶動力,引導更多的黨員群眾參與到社區建設和服務中來,實現服務奉獻常態化,打造一支信念堅定、作風優良、甘于奉獻、奮發有為的優質化黨員隊伍。
三是建設規模化社區志愿者隊伍。實行志愿者備案登記制,成立社區“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務站,并建立黨支部強化黨的引領。培育永軍救助隊、紅色向陽志愿者隊、青春韻律隊三支特色志愿者服務隊伍,實施幫孤助殘、矛盾調解、專業技能培訓、救危幫困等多類型服務項目,實現志愿服務的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四是建設社區正規化義警隊伍。他們身穿統一黃馬甲,活躍于社區,走街串巷進行治安巡邏,提高見巡率、見燈率、管事率,消除安全隱患。除組建義警隊伍外,社區還發動各商家主動擔任義務安全員,組建共建聯防分隊,嚴防夜宵檔案件滋生,真正做到“鄰里守望,一呼百應”。
五是建設專職化網格員隊伍。延伸基層社會治理的觸角,在日常工作開展中,融合街道、巷道、小區服務,網格員當好政策法規宣傳員、社情民意收集員、困難群眾服務員,對發現的安全隱患和不文明現象及時處理或上報,織密組織網絡、構筑服務陣地做好基層服務。
六是建設高質量社會組織隊伍。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構建社區社會組織交流與溝通新平臺,按照“需求的全面性調查、服務的個性化標準、資源的信息化管理”機制,精心籌劃,周密安排,確保社區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社區社會組織地位。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采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社區社會組織在發展社區公益、提供社區服務、滿足居民需求、創建文明城市、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營造培育發展的良好氛圍,形成社區民間組織建設與和諧社區建設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三、建好“三個平臺”,推動社區民主新活力
(一)搭建鄰里議事平臺、凝聚鄰里微力量、為民服務零距離
從細微入手,探索鄰里微力量、培育院落帶頭人,著力解決群眾身邊事,推動開展“鄰聚里·睦鄰議事廳”活動,組織召開黨群議事會,聯動黨員、物業、業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共同討論區域事務,用“鄰里共識”調動更多居民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推動實現黨建引領“全覆蓋”、居民訴求“就地管”、居民服務“零距離”;社區凝聚微力量,實現大治理,形成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新局面,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擴大社區工作覆蓋面,積極打造宜居和諧幸福社區;社區突出為民服務核心,以“幸福鄰里 和美家園”為目標,落實各項工作制度,充分激活五社聯動,滿足居民需求,豐富業余活動,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二)搭建便民服務平臺 、整合社區好資源、社區治理創新局
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平臺,建立社區“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三事工作室、社區老年大學、黨員之家、健康之家、職工之家、紅色書屋、心靈小屋等功能室,設立“老年書畫學會”“社區詩詞楹聯協會”等常設服務項目,培育“快樂學寫字”、高考志愿填報等特色服務項目,大大提升了居民群眾的參與度和幸福感;社區與機關企事業單位簽訂共駐共建協議,單位支部包聯小區、巷道,單位支部組織黨員參與小區、巷道的提升和治理,并根據單位資源、社區需求認領項目,提供服務,形成共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創新格局。
(三)搭建民主自治平臺、激發群眾參與力、協商共治解民憂
加強社區自治,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約,引導居民加強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借鑒“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實行“兩委”班子聯席會議制度,對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由居民協商、討論、民主決策。推行網格管理,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