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廉政建設與治理研究專業委員會、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廉政建設研究基地)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廉潔創新獎”評選結果在清華大學揭曉。安徽公共資源交易集團(以下簡稱“交易集團”)報送的“有效最低價——建設工程招投標評審體系創新的合肥模式”在全國共計278個創新項目、77個符合資格的申報項目中成功入圍,并在19個最終入圍項目中以第四名的總評分斬獲首屆“中國廉潔創新獎”,這也是安徽省內唯一榮獲此獎的項目。交易集團董事長劉先杰參加陳述及答辯,并在獲獎后接受組委會頒獎。
首屆“中國廉潔創新獎”是全國廉潔建設領域的首個學術獎,旨在鼓勵廉潔創新探索、深化廉潔教育研究、講好“中國廉潔故事”。評選委員會由來自中央部委等部門領導、中央權威媒體、權威學術機構的12名頂級專家(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研究室原主任李雪勤,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過勇教授等)組成。評選標準充分考量項目的創新度、重要度、效益度、持續度和推廣度。獲獎項目充分體現了十八大以來,中國各級黨政機關、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廉潔創新的最新成果,是對外代表中國反腐敗成就,講好中國廉潔故事的10個最佳范例。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監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交易集團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首創的“有效最低價”評審體系從2007年到2018年歷經初試、發展、體系化形成三個階梯式發展階段,其間2011年創新研發清單詳細評審法,2015年創新推出“有效最低價”之總價中位值評審法和“有效最低價”三階段評審法,2016年將信用評價創新引入“有效最低價”是三個階段的顯著標志。不斷優化的“有效最低價”評審體系,在項目的操作階段有效規避了惡意低價中標、圍串標等現象,杜絕了明招暗定、畫像招標的弊端,在規則范圍內確保了大量財政資金的有效合理投入,從源頭預防了腐敗行為的發生。并于2013年寫入首部公共資源交易地方立法。“有效最低價-建設工程招投標評審體系創新的合肥模式”已成為合肥和安徽的“靚麗名片”,在全國同行業間有著舉足輕重地位。
“有效最低價-建設工程招投標評審體系創新的合肥模式”榮獲“中國廉潔創新獎”,極大彰顯了合肥廉潔創新舉措和廉潔創新成果,顯著提升了安徽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事業在全國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和廉潔創新實踐領域的品牌影響度和社會影響力。據悉,“中國廉潔創新獎”組織委員會和評選委員會將攜手實務界、學術界、媒體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獲獎項目的案例總結、學術研究、經驗分享、宣傳推廣等工作。尤其是通過發表高質量學術成果,公開出版《中國廉潔創新優秀案例》,并將借助2018年國際反貪大會等國際平臺講好“中國廉潔故事”,深化中國與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雙向交流,為促進廉潔治理國際合作、提升全球廉潔治理成效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下一步,交易集團將繼續秉承“規范、高效、創新、服務”的企業理念,主動擔當,勇于探索,繼續做大做強、做精做優公共資源交易事業,更好打造“陽光一路”的交易集團國企品牌,更好打響合肥公共資源交易的廉潔品牌,為推動合肥市和安徽省,乃至全國的公共資源交易事業,打造更加風清氣正的營商環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