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揮農業規劃引領作用,促進科技與產業有效結合,推動本市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及“三園”工程建設總體要求,實施2022年科技興農項目。現發布申報指南如下:
一、指南內容
專題一:種源農業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圍繞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全面提升本市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的目標,研發適合本市種養的優質水稻、生豬、特色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新優品種,形成高效種源生產技術體系,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課題1氮高效優質水稻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示范
研究內容:以氮高效、優質、高產為目標,挖掘并利用高產與氮高效協同改良的優異基因,優化抗稻瘟病、抗條紋葉枯病、抗褐飛虱等多個性狀的多基因耦合和優化設計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優質、食味好、抗病性強的氮高效粳稻新品種;以減少肥料用量和提高稻米品質為目標,形成新品種配套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健全優質氮高效水稻推廣及銷售網絡,在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進行產業化示范。
考核指標:創制具有氮高效、優質、抗病、抗蟲等優良性狀的育種中間材料100份,培育優質、高產、氮高效的粳稻新品種3個,在氮肥(純量)每畝不超過15公斤的基礎上,畝產達600公斤,米質達國標2級,稻米食味品質優良,稻瘟病抗性4級,兼抗條紋葉枯病等病害;制定新品種配套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在長三角地區建立生態測試點和展示點30個、百畝示范點10個、千畝示范方5個、萬畝示范片2個;健全推廣及銷售網絡,在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累計推廣10萬畝;構建“品種—種植—加工—銷售”全流程體系,創建稻米品牌1個,累計銷售稻米10000噸。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2楓涇豬保種及優質黑豬新品種培育
研究內容:開展楓涇豬種質資源評價,建設符合國家保種場要求的保種備份場;應用基因組手段對楓涇豬進行純度鑒定、分子血緣鑒定及分群,對現有群體提純復壯,挖掘楓涇豬重要經濟性狀主效基因;建立楓涇豬種質特性評價體系、個體資源庫及生物信息資源庫;開展楓涇豬核心群藍耳、偽狂疫病凈化;開展楓涇豬大數據育種平臺建設,基于基因組信息進行雜交組合選擇及優質肉豬新品種選育。
考核指標:完成楓涇豬種質資源評價報告1份,挖掘品種特異基因20個,建立楓涇豬保種資源庫;建成符合國家保種場要求的楓涇豬保種備份場1個,擴繁保有楓涇豬血統8個,基礎母豬規模200頭,經產母豬窩產仔數達15頭以上,瘦肉率45%以上,肌內脂肪含量4.0%以上;建成具有肉質育種評價體系的豬基因組選擇育種平臺,建立優質黑豬新品種培育基礎群,完成新品種2個世代的選育,經產母豬平均PSY達30頭以上,達100公斤體重日齡180天以下,瘦肉率55%以上,肌內脂肪含量3.0%以上。
實施期限:不超過5年
課題3崇明小菠菜種質創新及全程機械化技術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建立崇明小菠菜群體混選圃,選育出符合崇明小菠菜特性的新品種;選用崇明香酥芋、白扁豆、紅皮土豆等為輪作蔬菜,建立以崇明特色蔬菜為基礎的崇明小菠菜高效輪作模式,綜合比較、評估不同輪作模式在促進蔬菜產量、緩解輪作障礙及改善土壤生態環境中的效果;改進或篩選適宜崇明小菠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種子處理機械、直播機、植保無人機、采收機等,開展配套農藝技術研究,形成崇明小菠菜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規程。
考核指標:選育出符合崇明小菠菜特性的新品種1個,可溶性固形物達8%,硝酸鹽含量不高于0.5%,畝產量達400公斤;建立以崇明特色蔬菜為基礎的崇明小菠菜高效輪作模式2個,經濟效益增加20%,土壤中有益菌落數提高10%;改進或篩選適宜崇明小菠菜機械化生產的種子處理機械、直播機、植保無人機、采收機等,形成崇明小菠菜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規程1個;建立示范基地3個,示范面積500畝。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4柑桔品種結構優化與優質栽培技術集成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上海地區露天種植柑桔不利的地理氣候因素,開展以優質、抗凍為核心的柑桔新優品種引進和篩選,逐步更新和改良現有品種,拉長果品供應期;通過建園定植、整形修剪、肥水管理、梢果控制等技術研究,提高果品品質;通過營養補給、花果管控、枝梢更新等技術應用,增強果園抗凍害能力;研究以礦物源、生物源農藥為主的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減少果園化學農藥使用量。
考核指標:建立柑桔新優品種資源圃10畝,柑桔新優品種區試園30畝,篩選出適合上海地區露地栽培的柑桔品種3個、溫室栽培的柑桔品種2個、適合加工的柑桔品種1個;通過品種結構優化,本地柑桔鮮果供應期達到6個月;集成整形修剪、肥水管理、抗凍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配套技術,形成柑桔優質栽培技術規程1份;建立新優品種及優質栽培技術示范基地3個,示范面積500畝,示范基地中柑桔優質果率提高15%、化學農藥減施30%、經濟效益提高15%,輻射推廣2000畝。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5葡萄品種結構優化及精細化種植技術集成示范
研究內容:開展早中熟品種的引種及配套技術研究,篩選出適合上海地區種植的新優品種,優化葡萄品種結構;研究垅式種植技術,避免果實軟化期因積水過多造成的裂果、腐爛等生理病害;優化平棚架雙主蔓分組式整形方式,形成復合式結果枝組,確保葡萄質量與產量的持續穩定;研究系數定梢、按葉留果、以梢定穗等樹體管理技術,提高葡萄優果率;優化綠色防控措施,研究礦物源農藥石硫合劑對葡萄常見病蟲害防治效果,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考核指標:篩選適合上海地區種植的早中熟新品種3個,示范推廣50畝,形成種植結構優化方案1套;形成集垅式種植、新型整形、樹體管理、綠色防控等精細化種植技術標準1套,建立示范基地1個,示范面積200畝,輻射推廣500畝;鮮食葡萄供應期達到5個月,早熟品種可溶性固形物達16%,中熟品種可溶性固形物達18%,優果率提升5%,經濟效益增加15%;用礦物源農藥替代化學農藥防治葡萄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15%。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6加工型百合新種質選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構建百合種質資源保存與系統評價技術,以高含量多糖、生物堿等為目標,構建高效生物育種技術體系,篩選系列新種質;優化種球高效規?;庇夹g,建立綠色示范生產基地;建立百合深加工工藝流程,開發系列產品,延伸百合產業鏈,探索百合產業的高效綠色發展模式。
考核指標:篩選并構建100份以上特色百合種質資源表型數據庫;選育加工型百合新種質10份,選育多糖含量或生物堿含量提高10%的新優品種3個,并獲得認定;開發與百合多糖含量等加工品質需求相關的分子標記10個;制定新種質高效繁育技術標準1個,累計示范種植200畝,帶動生產面積200畝;研發百合加工生產線1套,研發百合片劑、粉劑、顆粒劑等產品3個,其中1-2個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并制定相關生產技術企業標準。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7高附加值功能水稻生物反應器的創制及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開展西紅花苷、人參皂苷和蘿卜硫苷合成途徑功能基因的結構優化和化學合成,功能基因表達盒拼接、功能模塊構建和生物合成系統組裝;創制種子富含上述三種功能活性物質的水稻生物反應器,并開展水稻種子中功能活性物質提取工藝研究和提取物的活性分析及動物試驗;完成富含西紅花苷、人參皂苷、蘿卜硫苷水稻相關成果的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獲得富含西紅花苷、人參皂苷和蘿卜硫苷3類功能活性物質的功能水稻生物反應器各1個;功能水稻種子中3類活性物質含量達到100μg/g(干重);建立功能水稻種子中3類活性物質的提取工藝,制定相關技術規程;完成水稻種子中3類活性物質的結構解析和動物飼喂驗證;建立功能水稻種植展示示范點3個,實現功能水稻生物反應器的成果轉化。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8林下食用菌新品種栽培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金山區林下栽培食用菌的特點,篩選適宜的大球蓋菇、羊肚菌菌株及培養料配方;研究不同林地條件下,大球蓋菇、羊肚菌出菇時間、產量、質量等栽培生長狀況;通過對林地土壤理化性狀的檢測和林木生長量的觀察,研究林下食用菌種植對林地環境的影響;開展大球蓋菇和羊肚菌林下覆土栽培模式研究,形成林下栽培大球蓋菇和羊肚菌高產栽培技術規程并示范。
考核指標:篩選適宜金山區林下種植的大球蓋菇和羊肚菌菌株各2個,培養料配方2個;研究不同林地條件下,大球蓋菇、羊肚菌出菇時間、產量、質量等栽培生長狀況及對林地環境的影響,形成研究報告;開展大球蓋菇和羊肚菌林下覆土栽培模式研究,分別形成林下栽培大球蓋菇和羊肚菌高產栽培技術規程各1份;示范林下栽培大球蓋菇220畝,畝產量達2000公斤,畝產值2萬元;示范林下栽培羊肚菌30畝,畝產量達200公斤,畝產值3萬元。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專題二:綠色農產品產業發展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應用
圍繞綠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目標,聚焦綠色田園先行片區,開展高效生產、健康養殖等關鍵技術研發和集成應用,增加優質、安全、綠色農產品供給,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居民消費升級需求。
課題9番茄優質高效生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引篩和培育適應上海氣候、兼具優良抗性的高品質鮮食番茄品種;集成研究鮮食番茄土壤保育、綠色防控等高效生產技術,及與土壤栽培和無土栽培方式相配套的肥水管理模式,提高鮮食番茄品質;開展新型保溫材料及研究應用,延長鮮食番茄采收期;建立與引篩和育成品種配套的番茄良種良法推廣體系,示范和宣傳地產番茄品種、品牌。
考核指標:引篩適應上海氣候、兼具優良抗性的中小果優質鮮食番茄品種5個,培育單果重達到150克的鮮食番茄品種1個,可溶性固形物達到8%,培育抗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的櫻桃番茄品種1個,可溶性固形物達到11%;形成針對土壤栽培和無土栽培的鮮食番茄綠色高效生產技術規程各1套;通過新型保溫材料的應用,實現鮮食番茄采收期較普通連棟大棚延長2個月,能在零下8攝氏度正常生長和采收;建立核心示范基地5個,示范面積1000畝次,示范基地年畝產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以上。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10上海奶牛綠色健康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減抗限抗”背景下奶牛綠色健康養殖關鍵技術,建立和應用本市牛群主要疫病智能化監測方案;篩選新型添加劑,合理設計健康養殖方案,維持“停抗”后奶牛的生產水平,評價對消化道整體健康的改善效果;集成示范應用奶牛疫病監測及綠色健康防控關鍵技術,建設奶牛綠色健康養殖技術示范場,并形成相關管理規范。
考核指標:集成應用生物氣溶膠采樣監測、智能化體溫連續遠程監測及預警等技術,形成“減抗限抗”背景下本市奶牛主要疫病全過程預警監測跟蹤管理方案1套;篩選適宜的新型添加劑,形成健康應用方案2項;研制汽化過氧化氫智能消毒機械2種,汽化顆粒直徑不高于10μm,細菌消除率達80%;形成奶牛綠色健康養殖技術規程及管理規范各1套,建立示范場3個,覆蓋奶牛5000頭,示范場奶牛乳房炎發病率降低到4%,肢蹄病發病率降低到1%,代謝疾病發病率降低到5%,犢牛腹瀉發病率降低到12%。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11設施西甜瓜高品質生產技術研究及集成推廣
研究內容:開展西甜瓜最佳輪作模式的研究與驗證,研究春季瓜 秋季稻、1年瓜 多年稻等輪作模式,確定適宜的輪作模式;開展健康種苗集約化生產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遴選適合設施栽培的優質西甜瓜品種、嫁接砧木、基質等,研究砧木、接穗壯苗培育、適時嫁接技術,優化嫁接苗管理技術措施;開展深溝高畦栽培技術、肥料利用率提升技術研究與示范;優化用養結合型整枝留果技術,完善蜜蜂授粉技術,推廣物理、生物控害技術,構建友好型生產環境。
考核指標:研發形成設施西甜瓜高品質輪作生產模式2個;形成設施西甜瓜健康種苗集約化生產、深溝高畦栽培等高品質關鍵生產技術規程5項;建立設施西甜瓜高品質生產技術核心示范基地2個,面積各100畝,示范基地西瓜、甜瓜優質果率達75%,品牌銷售率達60%以上;設施西甜瓜高品質生產技術在本市西甜瓜主產區輻射推廣5個以上基地,面積1000畝以上。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12七寶黃金瓜標準化種植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發
研究內容:建立七寶黃金瓜保種基地,持續進行種質提純,保證種質純度和原種的優良特性;建立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結合高效水肥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和機械化生產等技術措施,實現七寶黃金瓜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開展設施吊蔓栽培、立架基質栽培等技術研究,優化高效茬口安排模式;以七寶黃金瓜為原料,研發傳統“腌瓜瓣”產品;以“七寶黃金瓜”為主題,構建休閑采摘、體驗觀光產業鏈。
考核指標:建立七寶黃金瓜保種基地1個,面積10畝,制定制種技術規程1項,畝制種30萬粒;建立七寶黃金瓜標準化種植技術規程1套,創建七寶黃金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2個,面積各100畝,示范基地畝產量達1800公斤,果型一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13%,優質果率達75%;創立“七寶黃金瓜”區域公共品牌1個,研發加工產品1個,建立休閑采摘園1個。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專題三: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研究與示范
圍繞深入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目標,開展稻田面源污染防治、種養結合、安全用藥等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研究和集成示范,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課題13稻田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生態系統構建示范
研究內容:通過“源頭控制、過程攔截、末端凈化”的工藝,結合精準管控措施,構建針對崇明水稻種植的新型稻田生態系統。開展源頭減量研究,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緩釋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高效施肥技術,推廣綠色防控、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優化稻田智能節水灌溉技術;開展排水過程截留技術研究,集成稻田蓄洪提升、農田排水口氮磷攔截等設施配套技術,實現氮磷養分攔截;開展末端污染物消納研究,構建人工濕地系統,攔截和消納農田排水中氮磷等有機物,實現稻田排水生態凈化和循環利用。
考核指標:構建針對崇明水稻種植的新型稻田生態系統1個,形成集化肥農藥雙減、精準排灌、過程攔截、末端凈化等污染減量技術的高標準稻田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規程1套;建立稻田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基地1個,示范面積500畝,示范基地在維持水稻基本穩產的基礎上,與2020年崇明水稻綠色生產使用量相比化肥減少10%、農藥減少5%;建成人工濕地系統1套、排水口氮磷攔截設施50個,實現稻田徑流氮磷流失負荷降低40%,灌溉用水量減少35%。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14基于納微米氣液界面多效聯動集成技術的稻漁綜合種養研究示范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納微米氣液界面多效聯動集成技術對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中水稻、水產品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確定適宜的納微米氣液界面技術配合微生態制劑、液體有機肥使用技術;研究基于納微米氣液界面多效聯動集成技術對土壤、水環境主要參數變化的影響;總結基于納微米氣液界面多效聯動集成技術在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中發揮的作用及應用規律,形成操作技術方案并集成示范。
考核指標:研究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下基于納微米氣液界面多效聯動集成技術對土壤和水環境的影響,形成技術規程1套;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個,面積300畝,示范基地中試驗田比對照田氧化還原電位提高30mV,土壤水穩性大團聚體含量提高10%,土壤緊實度下降10%,水溶解氧提高30%;在不使用化肥農藥的情況下,水稻畝產量比對照田增產10%,紅螯螯蝦畝產量達135公斤,養殖成活率達60%,100克以上規格占40%,稻漁綜合種養畝產值達15000元,尾水達到淡水池塘養殖排放標準。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15上海市特色小宗作物安全綠色用藥技術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地產綠葉蔬菜、經濟作物等特色小宗作物登記用藥短缺問題,以《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NY/T 393-2020)為基礎,結合生物農藥、新創制農藥,開展以青菜、生菜、莧菜、蕹菜、扁豆、桃等特色小宗作物安全綠色用藥技術研究與示范;篩選針對黃曲條跳甲、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蟲、豆莢螟、根腫病、霜霉病、菌核病、軟腐病、褐腐病、炭疽病等病蟲害的綠色農藥;對篩選出的農藥開展農藥登記所需的藥效試驗、殘留登記試驗等,申請并獲得在青菜、生菜、莧菜、蕹菜、扁豆、桃等特色小宗作物上的農藥登記證。
考核指標:完成青菜、生菜、莧菜、蕹菜、扁豆、桃等6種特色小宗作物安全綠色用藥技術研究,編制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技術規程各1份;完成新創制農藥環境友好型制劑產品登記2個;獲得針對黃曲條跳甲、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蟲、豆莢螟、根腫病、霜霉病、菌核病、軟腐病、褐腐病、炭疽病等病蟲害在青菜、生菜、莧菜、蕹菜、扁豆、桃等特色小宗作物上的農藥登記證13個;建立核心示范基地2個,示范面積500畝。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16長江口水生生物資源監測評估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基于目前長江口水生生物資源監測評估手段單一、整體性和針對性不強的現狀,以長江口禁捕管理區水域為重點,針對常規水生生物資源,開展調查站位整體設計與優化、調查技術標準化等研究,形成調查監測規范;針對重要漁業物種和珍稀瀕危物種,開展基于海陸空一體化的調查監測技術及其配套設備研發,形成精準高效的專用技術;集成建立長江口水生生物資源立體化監測技術體系并應用,查清長江口水生生物種群結構、時空分布、資源現狀及其變動趨勢,研究建立長江口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指標體系和重要漁業資源評估技術及評估模型;開展長江口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和重要漁業資源評估,為管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撐。
考核指標:建立長江口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指標體系和重要漁業資源評估技術及評估模型,掌握長江口水生生物資源現狀及其變動規律,評價長江口水生生物完整性狀況;建立長江口水生生物資源調查監測技術規范1項;集成或研發適用于長江口水域的調查評估新技術及配套設備3項,其中生物和環境智能聯用監測設備實現全天候監測、環境監測指標不少于5種、數據精度符合國家標準,棲息地水下探測設備實現快速三維成像、測深范圍5-20m、誤差±0.5m,目標生物智能識別和監聽設備識別率達到80%,并示范應用;提交長江口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和漁業資源監測評估年度報告3份、長江口中華鱘資源監測年度報告3份。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專題四:智慧農業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
研究示范設施綠葉菜高精度自主導航、生產作業信息自動直報、高通量作物表型采集等智能農業生產裝備與技術,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與服務中的應用,提升農業智能化生產、精準化管理水平。
課題17 設施綠葉菜農機高精度自主導航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綠葉菜設施生產環境,開發智能農機全場景定位、導航技術;研發或改進適宜綠葉菜生產需求的成套電動無人駕駛裝備,實現作業環境現場感知、作業狀態實時監測、作業過程自適應調控、作業故障實時報警;建立設施綠葉菜生產數字化管控平臺。
考核指標:研制高精度定位系統及農機無人駕駛系統各1套,實現設施生產條件下±5厘米無人駕駛自主導航精度;研發或改進適宜設施綠葉菜生產的電動無人駕駛成套裝備,其中旋耕、作畦、播種裝備作業效率≥8畝/小時、耕深一致性/作畦平整度精度±2cm/100m、播種機漏播率<2%,收獲裝備作業效率≥3畝/小時;建立設施綠葉菜生產數字化管控平臺;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個,示范面積10000平方米。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課題18水稻、蔬菜生產作業信息自動直報輔助系統裝置研究和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面向本市主栽水稻和蔬菜品種生產作業信息自動直報需求,制定統一采集標準和業務流程規范與數據驗證機制,并搭建基于區塊鏈的數據安全存儲環境;研發生產作業信息自動直報輔助系統,實現模板直報、掃碼識別、語音識別、匹配算法模型和場景識別獲取信息;結合水稻無人農場作業機械和設施蔬菜水肥藥投入裝置,集成研制生產作業信息自動直報輔助終端,實現水稻耕種管收全過程和蔬菜水肥藥投入等生產環節作業面積、作業時間、肥藥品種、操作人等核心數據自動上報。
考核指標:制定水稻和蔬菜生產作業信息自動直報的統一采集標準和業務流程規范1套,包括直報數據分類編碼、數據采集和更新流程、直報數據驗證機制等;搭建基于區塊鏈數據存儲環境1套,實現水稻和蔬菜生產作業直報信息提取和加密;研發生產作業信息自動直報輔助系統1套,具有直報模板、掃碼識別、語音識別、智能匹配算法和場景識別獲取等輔助直報功能;集成研制水稻和蔬菜生產作業信息自動直報輔助終端各1套,實現水稻耕種管收全過程和蔬菜水肥藥投入等生產環節作業面積、作業時間、肥藥品種、操作人等核心數據自動上報,準確率達95%以上;分別在閔行區和松江區開展蔬菜和水稻示范應用,示范面積1000畝,并實現與“上海數字農業農村云平臺”數據對接。
實施期限:不超過2年
課題19高通量作物表型信息采集和分析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內容:構建多尺度表型平臺,集成RGB、高光譜、熱紅外、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建立多尺度表型信息采集系統,開展群體、個體和器官尺度性狀高通量監測;依托多尺度表型信息采集平臺,研究通過圖像處理和識別技術、光譜分析技術、激光雷達點云數據分析技術提取作物形態、結構、生理和生化表型信息的方法;圍繞水稻和青菜育種需求,提供高通量表型信息,實現育種材料快速鑒定和篩選,提高田間育種效率,挖掘與水稻高產、抗旱、青菜耐熱、抗病等性狀相關的優異基因。
考核指標:研制溫室吊軌表型平臺、田間行走表型機器人各1套,實現作物表型信息田間自動采集;形成無人機平臺、溫室和實驗室平臺表型信息采集技術規范1套,采集目標作物各尺度表型數據,數據不少于10T;利用高通量表型采集和分析技術提高田間育種效率5倍以上;精準鑒定與水稻、蔬菜育種目標相關的性狀20個,性狀解析精度提高20%;通過單株篩選和群體鑒定,定位與水稻高產、抗旱、青菜耐熱、抗病等性狀相關的優異基因片段10個,篩選水稻抗旱、高產、青菜耐熱、抗病材料10份。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專題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創新技術研究或示范
支持本市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自主或聯合科研推廣單位,開展農業綠色生產技術、產品、裝備等創新研究成果的集成示范,形成相關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模式,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優先支持市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
該專題支持不超過20項,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50萬元,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二、申報須知
(一)
申報要求
1.主持申報單位應是本市注冊登記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其他國內法人或組織可作為協作單位參與課題申報。行政單位原則上不得申報。
2.鼓勵產學研聯合,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合作社與科研院所、高校、技術推廣等單位聯合申報。
鼓勵科研院所、高校、技術推廣等單位科技人員經所在單位同意后,到企業、合作社等聘用單位以非課題負責人身份參與課題申報,并提供所在單位、聘用單位相關證明材料。
3.申報單位應具有一定的研究開發能力,有較好的前期研究基礎,具有與課題內容相關的專業研究團隊、研究開發設備設施等基礎條件。有健全的科研、財務、資產管理制度。申報單位同一個課題只能參與一次,不得多頭申報。
4.課題申報經費應根據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確定,具體財政支持經費控制數請咨詢申報受理部門,申報財政支持經費總額不得超過經費控制數(不含單位自籌或配套經費)。
專題一、二、三、四中課題1、2、4、5、8、10、11、12、14、17、18等11個課題須由企業或合作社牽頭申報。
5.課題負責人須為主持單位正式在職人員,一般應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以企業、合作社主持申報的課題負責人條件可適當放寬,但須為該單位行政或技術負責人。
存在以下情況之一者,不得擔任課題負責人:
(1)已主持2項在研科技興農項目;
(2)科技興農項目逾期未驗收或3年內有科技興農項目驗收未通過;
(3)距離退休月數少于課題實施月數;
(4)受聘到企業、合作社參與項目申報的科研院所、高校、技術推廣等單位科技人員;
(5)被列為階段性或永久取消科技興農項目申報資格的項目承擔者。
6.主持申報企業、合作社須注冊成立一年以上,并提供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出具的企業信用報告原件一份(具體申領方式可關注“上海征信查詢指南”微信公眾號查詢)。
7.課題申報單位、課題負責人和參與人應當符合科研誠信管理要求。負責人應承諾所提交材料真實性,申報單位對申請人的申報資格負責,并對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審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內容的項目申請。
8.申報課題若提出回避專家申請的,須在報送課題可行性報告的同時,提交由申報單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專家名單與理由。
9.可行性報告中,申報人員應簽章,申報單位及其主管單位(部門)應審核簽章,其中在涉農區注冊的企業、合作社等單位應報送主管部門區農業農村委審核蓋章。
10.課題經費預算編制等應當真實、合理,符合《上海市科技興農項目及資金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
(二)
申報方式
1.網上申報
從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門戶網站(http://nyncw.sh.gov.cn)登錄“科技興農項目管理系統”填報課題可行性報告??尚行詧蟾娓袷娇稍谙螺d中心下載。
申報系統中專題五,申報人根據申報內容自行確定課題名稱。
網上填報時間:2021年6月30日10:00至2021年7月30日10:00。網上填報可行性報告完成后,須在系統中提交,提交后不得修改,系統未提交的視為無效申報且不得進入后續評審。
2.材料報送
系統提交可行性報告后,在線打印書面材料,送申報單位的主管單位(部門)審核簽章。所有書面材料請采用A4紙雙面印刷,一式六份裝入文件袋,貼上文件袋樣張,在受理時間內送達材料受理部門,不接受郵寄或快遞方式送達的書面材料。未在規定時間內報送材料的或紙質材料與系統提交材料不一致的,視為無效申報且不得進入后續評審。
材料受理地址:仙霞西路779號3號樓 3208室。
3.形式審查
上海市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在材料受理之后,根據申報要求及相關規定對申報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形式審查不通過的視為無效申報且不得進入后續評審。
4.聯絡人
項目聯系:董言笑 52196200 趙志鵬 52161810
系統填報支持:朱益俊 13764676942 廖鑫 13162868731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2021年6月29日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