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醫學生的生態環境之水深火熱幾乎舉世皆知,特別是科研壓力之大,在大型三甲醫院更是重如泰山。
很多博士都需要拿科研作為自己的第一份敲門磚,才能如愿找到工作,那在這樣的環境下,為何普遍醫學生仍愿意去搞臨床,而不是科研呢?從醫學生的角度來看,可能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臨床是初心,科研是要求
從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大多數醫學生,在選擇高考專業時,普遍都懷抱成為一名臨床醫生的職業初心。埋頭在實驗室苦干,成為醫學科學家,或者研究學者從來都不是這一部分人群的內心真實想法。
臨床醫學生更愿意去從事臨床工作,而不是科研工作是在最初就已做完的選擇。換句話說,不愿意當醫生從事臨床工作的人,本就不會選擇就讀于臨床醫學專業。在臨床醫學生中,尋找更愿意做科研的人,無異于在冬天尋找春花,在沙漠搜尋水源,在沙礫中淘金。
畢竟,更愿意做科研的人,都選擇了基礎醫學、生物學、藥學等等基礎學科。因此,醫學生這個群體更愿意做臨床而不是科研,是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的事情。
目前,醫學生卷科研的現象越演越烈,說到底是因為碩博的畢業要求、導師的晉升壓力、醫院的招聘要求等等外界條件所造成的,而不是醫學生們的初心。
臨床是吃飯問題,科研只是錦上添花
首先,要明確的是,醫院里臨床業務科室中的醫生是生產者,科研工作者是脫產者。很多非科研型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來自于臨床的,醫院的本職工作就是做好臨床,為患者服務。
因此,醫院中更需要的還是能承擔臨床工作的醫生,而非脫離生產的研究學者,一般來說只需要優秀的少數研究員,就足以為醫院的學術發展創造條件了。
這就造成了相比于能創造收入的臨床崗位,純科研崗位的要求更高、數量更少。只在科研上有優勢的醫學生,很難找到工作。
同時,科研指標并不是在所有的醫院都同等重要,在省級以下的臨床型醫院來說,科研是加分項,但不是必備項。作為一名醫生,如果沒有過硬的臨床業務水平,就不能完成醫院的本職工作,在患者中積累自己的名聲,沒有慕名而來的病源,醫生就不能吃臨床這碗飯。
而科研工作的好壞,頂多是讓醫生搭上晉升的快車道,并不能讓醫生真正地吃飽飯。如果一個醫學生不愿意干臨床,只愿意干科研,立即就將面臨競爭更大的吃飯問題。
這也是很多醫學生明晰的事情,如果干不好臨床,就沒有飯吃,又何談選擇去做科研謀發展。
臨床是多勞多得,科研是一場豪賭
更重要地是,臨床工作是明確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科研工作是一場努力是基礎,做好靠運氣的事情。縱觀人類歷史,也沒有一位科學家敢表示自己一定能源源不斷地靠勤奮創造成果。從事科研工作,就是一場大浪淘沙的賭博,其發展前景是不可控的,科研能力是難以評價的,實用性是幾乎沒有的。
每一個做科研的人,都不能保證自己一定可以取得優秀的學術成就。而臨床工作不同,它更講究積累經驗,多學多看。只要你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就能在臨床工作上取得不錯的成就,特別是對于動手要求很高的外科醫生來說。
歸根到底,臨床工作是吃技術飯,科研工作是吃運氣飯。對于大多數普普通通的醫學生來說,臨床這碗飯的苦吃得明明白白,科研這碗飯的苦可能就不清不楚。
何況,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成為知名專家、著名醫生,也不是每一家醫院都需要發展重點學科、獲得地區影響力。從本質上來看,95%的醫生還是傳統的醫生,而不是一定需要獲得學術成就的醫生。
這就不難理解,大多數人還是會愿意做體力上很累、但收獲很直觀具體的臨床工作,而不愿意去做心理上壓力很大、未來充滿不確定的科研工作了。選擇穩定發展,而不是風投,是符合人性的規律。
醫學生們最大的心愿可能就是沿著傳統的道路,成為一名醫術高超、德高望重的大專家了??蒲惺乾F階段對于醫生的額外要求,也是晉升的快車道之一。
普遍來說,醫學生這部分人群對于臨床的興趣,遠遠大于科研。雖然臨床工作又苦又累,但科研工作也并不輕松如意。
不管是從未來道路發展的穩定、自身興趣還有工作前景來說,醫學生更愿意從事臨床也是可以理解的。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