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云所慶”。紀念活動上,中科院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韓恩厚,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參加相關活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科研機構。70年來,見證了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學科到系統研究、從“望洋興嘆”到“百舸爭流”的巨大變化。
十項重要科技進展
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分別是:
海岸帶-近海-大洋一體化綜合觀測網絡、
深遠海綜合探測體系、
海洋生物特殊生命機制新認知、
海洋農業技術創新與藍色糧倉建設、
近海典型生態災害形成理論與防控技術、
西太平洋環流及其氣候效應、
古氣候變化的海洋記錄、
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
俯沖帶發震機制與板塊演化的新理論、
深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適應機制。
近年來,依托“科學”號科考船和“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等先進裝備,海洋所從近海走向深海,在西太平洋熱液、冷泉、海山等深海極端環境探測與研究領域獲得一系列新發現。截至目前,共在學術期刊發表深海生物 1個新科、2個新亞科、6個新屬、83個新種。
本次為慶祝海洋所成立70周年進行命名的海洋生物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和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該新種于2019年發現于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1549米水深,隸屬珊瑚綱、軟珊瑚目、紫柳珊瑚科,高約33厘米,呈扇狀、亮紫色,寓意“紫氣東來”。
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該新種于2019年發現于卡羅琳海山888-980米的巖石底,隸屬多毛綱、鱗沙蠶科、鏢毛蟲屬,多毛類新種長6-7厘米,體覆閃亮的金色魚叉狀剛毛,猶如“黃金戰甲”。
海洋所三岐海牛(新種),該新種首次在西太平洋發現,隸屬腹足綱、裸腮目、三岐海牛科,2019年發現于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970-1262米水深的巖石底,體長達12厘米,前部呈粉紅色,以紅珊瑚為食。
海洋所義胸蝦(新種),鎧甲蝦新種,隸屬甲科動物亞門、軟甲綱、十足目、義胸蝦科,成體長約18厘米,獒足和步足細長,長有6或7列尖刺,該種于2017、2018年分別發現于卡羅琳海山和麥哲倫海山1246-1366米深,與柳珊瑚共生,寓意“合作共存”。
海洋所長頸海綿(新種),海綿新種,隸屬六放海綿綱、松骨海棉目、花骨海綿科,于2017、2019年發現于西太平洋羅琳海山958-1054米深的巖石上,高達450厘米,長莖干上生有多個分支,頂端具蘑菇狀的小海綿體,寓意“繼往開來,生生不息”。
相關閱讀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云所慶”,活動通過網絡同步在線直播。
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韓恩厚、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出席活動,青島市科技局黨組成員李天傳,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海洋所老領導相建海、孫松、劉書明、代亮、侯一筠、張國范,以及所黨政領導班子、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管理支撐部門負責人、黨支部書記、民主黨派代表等100余人參加活動。黨委書記王輝主持活動。
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韓恩厚致辭
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他勉勵海洋所要不忘科技報國初心,牢記海洋強國使命,圍繞“三個面向”“四個率先”,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早日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致辭
卞建平代表青島市政府向海洋所70華誕表示祝賀。他表示,70年來海洋所碩果累累、弦歌不輟,為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和青島市地方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青島市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海洋所發展,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為海洋所及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創新發展做好堅實后盾。
活動共收到相關國家部委、中國科學院、地方政府、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企業等120多家單位,及130多名院士、專家、學者、校友發來的賀信賀電和祝福視頻,為海洋所七十華誕送上美好祝愿。
所長王凡回顧研究所70年發展歷程
所長王凡回顧了海洋所七十年的光輝歷程。海洋所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科研機構,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中應運而生,在改革開放中煥發生機,于新世紀揚帆起航。70年來,海洋所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國家需求為導向,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見證了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學科到系統研究、從“望洋興嘆”到“百舸爭流”的巨大變化。
紀念活動現場
觀看中科院海洋所光影70年視頻宣傳片
王凡表示,經過幾代科學家的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海洋所塑造了光輝的歷史。海洋所的七秩芳華,是從近海走向深海的70年,是育人鑄魂的70年,是開放共贏的70年,是砥礪奮進、科技報國的70年。新的發展時期,海洋所圍繞“三個面向”“四個率先”,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進展,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黨委書記王輝主持活動
守初心耕海探洋七十載,擔使命披風踏浪砥礪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海洋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科技報國初心,牢記創新為民使命,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建設為核心任務,加快推進科教融合、兩所融合,以更大的視野、更大的擔當、更大的作為,為我國海洋科技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所長王凡與“科學”號直播連線
活動現場與正在西太平洋執行科考任務的“科學”號科考船進行了直播連線,“科學”號全體船隊員匯報了航次執行情況,并向海洋所70華誕送上真摯祝福。
常務副所長楊紅生、副所長高玲瑜宣讀賀信
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分別是:海岸帶-近海-大洋一體化綜合觀測網絡、深遠海綜合探測體系、海洋生物特殊生命機制新認知、海洋農業技術創新與藍色糧倉建設、近海典型生態災害形成理論與防控技術、西太平洋環流及其氣候效應、古氣候變化的海洋記錄、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俯沖帶發震機制與板塊演化的新理論、深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適應機制。
活動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副所長李超倫發布十八大以來重要科技進展 黨委副書記畢偉主持海洋新物種命名儀式
會場觀看海洋新物種視頻
紀念活動在《讓我們奔向海洋》《光榮與夢想》的嘹亮歌聲中圓滿結束。
所合唱團演唱
文章來源: 中科院海洋所 文/王敏 圖/王少青、王敏;青島日報等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