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在全世界國家的大學申請中,美國算的上是最注重學術素養的,這可以在申請美國大學的錄取標準及各階段的錄取數據中體現出來,關于美國大學希望招收何種學術素養的學生,美國大學都會有自己的一定標準,但這些都大同小異,例如:賓夕法尼亞大學在2026屆錄取生官方公告中明確指出:已錄取學生都具備出了過硬的學術表現,40%的學生在高中期間有實習、工作的經歷以及希望學生具備可持續發展和對全球環境的研究興趣。
正如美國老牌科普雜志《發現》中提到的:“科研素養不僅僅是在學校中習得,而是在人一生中不斷拓展和加深,年輕時期建立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將影響人們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的發展。”科研素養可以為學生帶來領導力和創造力,這些能力可以廣泛地應用在不同領域,能夠幫助學生適應當下世界的變化。
國際組織全國高校和雇主協會(NACE)曾作出前景報告:未來就業雇主尋求的候選人中應具備一下特征:口頭和書面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分析/量化能力以及注重細節的員工等。參與科研項目,都可以讓學生發展這些對未來就業有幫助的技能。
總的來說,科研所帶來的學術素養,是未來學生的必備素養,培養其領導力,在工作中更有想法、更有競爭力。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可以發展學術素養,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在工作中大放異彩,為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
科研經歷帶來的長遠的影響
筆者曾是一名在中國教育基礎下長大,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留學生, 像郭靖一樣,跟“北丐”級別的技術性老師上過課,也體驗過“頑童”教授“左右互搏”的樂趣。
剛進入美國校園的那段時間,我十分享受不同語言和文化的這種萬花筒式的留學生活,也上過很多開seminar導師的課,那段時間讓我體驗到,學琴學了十多年只會照著譜子彈琴的孩子,如何去發自內心的欣賞音樂。這也是美國學術素養氛圍下的一種體驗。上導師的課有種略窺的美,十分過癮,直到最后我發現,知識太美妙了,但我所能理解和領悟的太少了。
第二年開始接觸專業理論,天天讀paper寫paper,還跟著我的導師天天泡在實驗室里抱著數據文獻度日。他曾評價我(可能也代表評價了中國留學生):“中國的學生太會解答問題了,但缺少發現問題的能力”、“為什么你們只會做題,不會寫論文?”等等。
教授花了些時間告訴我美國大學教育的精髓和要義,那段時間讓我感覺到跟著世界頂尖院校教授一起學習、工作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也讓我產生了獨特的世界觀,產生了對社會、對興趣專業的愛,我逐漸開始懂得應該怎樣思考。
作為一名美國大學教育的受益者,回國后我也進入了國際教育賽道(一家名為ASC科研項目的機構),由衷的希望有更多的中國學生提前享受到美國大學教育中的學術氛圍,讓學生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對今后進入大學后都有積極長遠的影響。
學生該不該做科研,這條路很難走
回國后與許多國內從事國際教育的同行們都有過交流,科研是否是未來學生的必備素養,一直都有爭議。以美國留學為例,近年來美國院校錄取標準中,學習成績逐漸被視為最低要求,美國的各大院校開始審視申請學生除了課堂學習以外的科研經歷:
哈佛大學再補充材料中寫道“可以提交期刊論文、研究等主要作者是申請人的文檔”
哥倫比亞大學官網在學術研究的提交中要求:如果你和一位導師一同完成某一學科的研究,我們鼓勵你提交1-2頁摘要作為補充材料,提交摘要時,需回答幾個簡短的問題:你參與了多長時間的研究?你在研究項目中扮演的角色和你的貢獻等等。
耶魯大學也要求學生說明自己在研究項目中承擔的角色和貢獻,并鼓勵提交來自科研導師的推薦信。
斯坦福大學也曾公開表示:科研經歷能夠幫助學生成長為思考著和行動者,在未來職業生涯中面對的挑戰與科研中的挑戰一致,學生會找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并思考如何解決它。
文章開始也提到了賓大2026屆錄取生的學術表現,如此多的美國頂尖院校招生官都希望看到學生在某一個領域的學術熱情,他們希望看到申請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科研經歷可以向招生官展示批判性思維、主動性和研究能力,這些經歷會用于將申請學生區分開來,受到招生官的青睞。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時期開始培養嚴謹的學術思維、創新能力和解決困難的能力能讓孩子受益終生。名校們如此看重這些能力,不僅是他們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學業,更重要的是為社會提供價值。
一點總結與展望
筆者身邊也有許多經歷過美國大學教育的同事,我們一致認為科研經歷對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多維度的。通過深入分析十多年的從業經驗中筆者與我的同事可以得出,提前體驗科研帶來的學術素養,激發學生的學術興趣和動機,鼓勵創新、探索和主動思考,打下扎實的學術思維,種種學術素養的養成,最終會讓學生受益終身。
尤其是中學及大學階段的學生應當具備一定的科研素養,在頂尖院校教授的帶領下,與其他學校的學生,以及大學同學一起進行科研項目,了解科研領域的相關信息,還能親身體驗并感受科研帶來的樂趣,拓展自己的只是邊界,主動探索未知,培養創造力、領導力,不僅能幫助自己申請到夢寐以求的海外院校,還能為未來的職業和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放眼全世界,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院校開始重視具備學術素養的優秀人才的挑選,2022年,ASC科研項目在調研英美等全球頂尖院校錄取要求,及院校錄取招生官的專業意見下,針對國內留學家庭推出全新的PBL小組科研課程服務,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于國外頂尖教授一同深層次體驗學術研究。ASC科研項目旨在打造更適合中國留學生的科研背景提升服務,展現優質的國際教育資源,最終成為未來大學科研能力評測標準的制定者!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