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評價管理領域,不同類別的研究、不同類型的項目、不同特征的人員往往具有不同的內在屬性,不宜簡單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否則可能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只有研究和把握好它們的屬性特征,并進行差異化對待,分類施策,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科技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科研考核要“分類評價”。在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科研院所,項目申報、成果考核、職稱評定等,基本采取“唯論文”的考核方法,這種方法比較客觀、容易衡量,也使得我國學術論文數量迅速提升至世界前列,但其帶來的不良影響也在日益凸顯。一方面,對于從事應用研究、技術開發(fā)類的研究者,其成果本應是產生各類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等,相對而言并不容易發(fā)表論文,這導致他們的考核評價通常不高,因此許多研究人員都不傾向于從事應用研究、技術開發(fā)類研究,這也正是造成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對于基礎研究類的人員,為了短時間內能發(fā)表更多的論文,許多人更愿意進行“跟蹤式研究”:即跟蹤國內外的熱點研究方法或者領域。這就使得我國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的成果偏少。不同類別的研究應該采取不同的考核評價機制。對于基礎研究類,應把論文作為評價指標,但更應注重論文質量,現在倡導的論文代表作制度即體現了這一點;對于應用類研究,不應再把論文作為主要考核指標,而應該評價其采取的新工藝、新技術,形成的新產品、關鍵軟硬件等成果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期,科技部印發(fā)《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fā)《關于規(guī)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二者均直指科研評價體系,提出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措施,破除論文“SCI至上”“唯論文”痼疾,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梢云诖?,通過“分類評價”政策的落實及完善,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基礎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和引領性、提升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科研項目要“分類管理”。不同類別的科研項目有不同的特征,只有選用合適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動項目研發(fā)進展、促使人才成長。對于試驗類項目,其經費預算大、受關注度高,一旦失敗將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該類項目往往涉及專業(yè)多、跨度廣、參研人員多,對工程進度、工序銜接要求高,對工作質量更是要求一絲不茍。其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方法、試驗規(guī)程、操作細則等都有嚴格的標準,未經充分的論證評審不能輕易變更。因此,此類項目應該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即在項目總指揮、總設計師系統(tǒng)的領導下,實現包括計劃、進度、經費、配套協作、質量等的高度統(tǒng)一管理,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確保試驗項目取得成功。對于前沿技術探索類項目,比如人工智能、先進材料、量子技術等方向,研發(fā)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很強,無論是研究方案還是試驗測試很可能都沒有直接的參考、都有待去探索。研發(fā)成員人數不多,研發(fā)過程大多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進行。這時就應充分發(fā)揮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聘請研究人員擔任課題組長,由課題組長來直接負責管理項目的人力資源、經費、協作、計劃、進度、技術路徑等,如此更有利于研究人員的快速成長、有利于前沿探索類項目的迅速推進。
人員管理要“因人而異”。人才是第一資源。如何發(fā)揮科研人員的最大效力、讓他們全身心投入研發(fā)工作,需要因人制宜。一是從人的普遍需求出發(fā),要明確科研人員積極投入工作所需的“保健性因素”和“激勵性因素”。如果工作不能滿足他們對衣食住行等的“保健性因素”需求,就容易導致人員心理波動甚至離職;而如果不能讓科研人員獲得成就感、滿足感等“激勵性因素”,就不能有效激發(fā)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用人單位對于科研人員以上兩種因素的心理期待,需進行精準分析、精準施策。二是注重區(qū)分不同能力的人員。對待經常能有新創(chuàng)意、新點子且計劃性強的群體,一般只需明確他們的工作目標,不時地給予一些支持,并不需要過多地干預具體工作過程;對待執(zhí)行力強、沒有太多新想法的群體,就需要明確他們具體的任務,并且經常性地過問一些關鍵節(jié)點,以保證沒有偏差。三是針對不同性格的人員,也宜用不同的管理方法進行糾偏,有效提升他們主動改進的意愿,促使他們成長,從而提升科研工作的效率。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