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玉卓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開啟。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玉卓接受了記者采訪。
四位部長分別回答了媒體有關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國家水網、糧食豐收和脫貧攻堅成果鞏固,以及央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重點工作的提問。
記者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過去一年,我們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什么新進展?下一步有什么重要舉措?
從投入看,去年全年研發投入超過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我們在量子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的原創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正式投產,C919大飛機實現了商業化的運營。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組件,就是大家講的“新三樣”,去年的出口,每一樣的增速都非常喜人。
對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部將重點推進三方面工作: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給年輕人提供機會、提供平臺。目前,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已有1100多項由40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牽頭負責,達到總數的20%以上;在北斗導航、探月工程、中國天眼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中,許多項目團隊平均年齡剛過30歲。鼓勵有條件的單位把一半以上基礎科研費用投到35歲以下的年輕人身上,在重點實驗室評估中,把對青年人的培養作為重要考核指標。
記者
我國今年糧食產量要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糧食已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但社會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請問我國糧食生產供給形勢怎么樣?
去年,我們確實遭遇了頻繁的、極端的自然災害,像夏收時節的“爛場雨”,盛夏時候華北、東北局地的嚴重洪澇,還有西北的局部干旱,但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最后我們還是實現了“以秋補夏”“以豐補歉”,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3908億斤,比上年增產了177.6億斤,再創了歷史新高,這樣我們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就達到了493公斤,比上年又增加了7公斤,繼續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
實際上糧食是“二十連豐”,只要不超過1%的減產就算豐收,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去年還遭了災,還不輕,最后還豐收了,還再創歷史新高。很明確無誤地、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我們糧食產量的數字是真實可靠、完全可信的。
去年832個脫貧縣所有的農民,包括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6396元,近三年每年年均增加都在1200元左右。脫貧勞動力每年務工就業規模都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只要有意愿、只要有勞動能力,每個脫貧家庭都有一個人以上實現了就業。
記者
全國水利建設投資大幅增長,能否給大家介紹一下去年水利建設投資的總體規模、資金投向,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哪些效益?
2023年我國水利建設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19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聚焦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四大水問題,實施41014個水利項目。我們深入論證并選取了四大類水利工程項目,包括防洪、供水、灌溉,以及水生態保護和治理工程。如防洪,建設項目主要包括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實施了13083個項目,完成水利投資3282億元。
對于國家水網建設,首先是構建國家水網之“綱”。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這四大水系為基礎,以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這三條調水線路為骨干,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同時,織密國家水網之“目”。根據生產力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需求,以自然河系為基礎,以引、輸、排水工程為通道,形成縱橫交錯、互聯互通的水流網絡。還要打牢國家水網之“結”。在自然河系和重點引調水工程的銜接處,興建具有控制性的調蓄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
《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把目標年設定為2035年。也就是說,到2035年要建成國家水網,實現“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目標,形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
記者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請問國資委對推動央企強化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布局新領域新賽道,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哪些考慮?
在聽政府工作報告的時候,我認真讀了關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一段,講了三個層次,第一個講產業鏈,第二個講產業提升,特別是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個講數字創新。主要還是要把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創新和質優是重中之重。我想用三個字來講今后中央企業怎么樣發展。第一個是“源”,技術源頭;第二個是“升”,產業升級;第三個是“態”,產業生態,合起來就是“源”“升”“態”。
技術要有來源,中央企業這些年在科技創新方面也在加大投入,去年全國的研發投入是3.3萬億元,其中中央企業的研發投入是10660億元,接近全國的1/3。研發投入強度如果以增加值來計的話,是10.2%,而全國是2.64%。
對中央企業來講,要做到“頂天立地”。“頂天”方面,中央企業做得是比較好的,大量的大科學工程、大的一些成果都出自中央企業。但是在“立地”,特別是在底層技術、根技術方面,還有不小差距。
整合:朱林
采寫:南都記者 王瑋 蔣小天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網、中國新聞網等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