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
或許用副標題“世界觀的對話”來闡釋“天問”項目,更容易理解這一史詩級項目的內核。中國美術學院以一己之力,2020年起歷時4年,走遍五大洲,發動全球文化、藝術、歷史、科學領域的學者,在尋找人類知識共同體的嘗試中,重新確立人與天(時間)之間的共生關系。這是一次前無古人的行動,《藝術栗子》對話“天問2023:文明的互鑒”總策劃人之一、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播學院院長姜珺教授,揭秘這一宏大項目的生成、執行與未來,思考其中的理念與方法。
為何發問?
2023年的整個夏天,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12支跨學科團隊,奔赴17個國家和地區,在“祿豐恐龍墓穴-亞馬遜叢林-舊金山硅谷-冰島火山口-米蘭達·芬奇故居-莫斯科工人俱樂部-大麥地巖畫-延安楊家嶺-日本桂離宮”等12個核心現場,尋訪藝術背后的文明史和人類學意涵。
最終,這一階段性成果于2023年11月10日至11月13日,以“天問2023:文明的互鑒”系列學術活動的形式在最新啟用的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呈現?!疤靻枴钡暮甏髷⑹侣冻霰揭唤牵袊涝焊魈厣珜W科的12個藝術人文方向,對應自然和社會科學的12個大人文方向,至此,這不再是學科的對話,而是一場關于人類文明的對話。
特展“電影行動:來自世界的報道”展覽現場
姜珺主持發布會
藝術栗子:“天問2023”是否延續了以往“天問”活動的使命和目標?本次又有什么不同的實踐方式和聚焦點?
姜 珺:“問”的本質是“問天”,是世界觀之間的互相“發問”?!疤靻?023”延續此前有關“普遍性問題”的發問傳統,進行一次“采訪世界”的實踐。2023年的背景是中國美術學院95周年校慶,需要回應的問題更多由“科藝對話”,轉向“到源頭飲水、與偉大同行”的主題:一個藝術院校不同學科專業的源頭是什么,如何回到藝術的大本大源以返本開新?
“天問2023:文明的互鑒”尋訪世界地圖
藝術栗子:基于什么標準和關注點去選擇12個對話的主題和方向?
姜 珺:主題選擇的標準是基于美院已有的優勢藝術和設計學科,包括“山水-器道-文字-影像-科幻-園林”等,面向“流域-信俗-文化-歷史-遺跡-時間”等重要文明議題,將藝術與設計的“小人文”置入更廣闊的“大人文”中究極溯源,以回應“傳統-現代”“農業-工業”“精英-大眾”“主流-邊緣”等不同視野下的文明定義,并期待在未來的長期行動中做出有別于面面俱到的整體式關照。
藝術與設計的“小人文”通常被視為是“大人文”的結果,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策劃,思考和推動藝術與設計重新回到其大本大源,即由藝術設計作為錦上添花的“大政之余”,回到藝術設計推動社會創新和制度革新,成為“有為之學”的“大政之始”。
“時間·生命 深時的巨石——尋訪星宿龍”紀錄片
“園林·時間 時間的承載與形狀——尋訪千利休”紀錄片
藝術栗子:“天問2023”最顯著的特點是遍布全球的田野行動,這些地點是如何被中的?
姜 珺:某種程度上,“選題”意味著我們對學科源頭或本體的定位,這也決定了“選址”。比如“山水-流域”板塊我們最早預設的組隊是美院的書畫專業和北大的人文地理學專業組隊,對黃河和萊茵河流域文明做比較,但在內容、人力和時間資源的權衡之后,改為以哥倫比亞的亞馬遜流域作為目標現場。
以“并不冷漠的大自然——尋訪馬孔多”為題,一是可以在全球文化地理單元上做更平衡的分布,二是可以和其他主題團塊之間有更好的關聯。例如,“并不冷漠的大自然”與影像板塊的“愛森斯坦”主題,“馬孔多”或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與文藝板塊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主題等。
“山水-流域”板塊的田野調研
藝術栗子:特展“電影行動:來自世界的報道”放映了行動中的紀錄片,為什么以“電影”的形式來進行敘述?為什么以“報道”來作為記錄方式?
姜 珺:我們將“天問”系列稱為“總內容”,對應“總內容”的表達則是“總敘事”,其中包含一切敘事類型。電影只是對應現場行動最容易感受到的一種,除了電影,還有書籍、展覽以及論壇,我們稱之為“四大”——大片、大書、大展、大事。電影涉及12支團隊遍布全球的組織調度,拍攝所得的素材可以為出版物、展覽、論壇所用,所以電影敘事是最重頭部分。
“四大”本質是總敘事的“四象”,每一象都有一個文明史上的對標:“大片”致敬愛森斯坦的觀念蒙太奇,“大書”致敬《全球概覽》的紙質互聯網,“大展”致敬瓦格納的總體劇場,“大事”致敬梅西控制論會議,四個對標分別又成為“影像-歷史”“媒介-技術”“文藝-國家”“學問-天下”板塊的議題。“天問2023”的策劃,本質上就是在“十二主題”和“四大”的總體性“編織”,“天問”和“文明互鑒”不限于一時一地的展節范疇,而應該成為一種持續生產與傳播的機制。
特展“電影行動:來自世界的報道”展覽現場
如何再問?
“天問2023”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遍布全球的田野行動,投入的巨大人力也意味著需要一套強大的調度機制。12支團隊同時在全球開展行動,同時要面對的不僅僅是12個問題。從2019年項目啟動,到2020年正式實施,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天問”就是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同時在不斷生成新的問題中前進。文明這一龐大課題,將歷史長河中千絲萬縷的線頭編織起來,最終成為未來的遺跡,正是這一史詩級行動所解決的核心問題。
“園林-時間”板塊的田野調研
藝術栗子:組織架構上如何建設以如何保證項目順暢運行?
姜 珺:“天問2023”的組織,最難的點在于中國美術學院的規模。美院已成為一個接近大學規模的萬人大校,這意味著首先要面對大規模學術機構、諸多學科專業的千頭萬緒。今天的美院作為一個規模覆蓋杭州全城的四校區大校,沒有橫向交流機制,就會形成以校區或二級學院甚至系所為團塊的“山頭林立”,甚至“一盤散沙”狀態。
“天問2023”使用的是“合縱連橫”的方法:“合縱”即12組對應“大小人文”主題的內容板塊及其跨學科團隊,進而通過“四大”,將“大書-大片-大展-大事”的“案頭-現場-空間-敘事”在12支團隊之間實現“連橫”。將12個板塊分布到四組“共同任務”之中,就是“縱橫”,是“經緯”和“組織”的整全性架構。
“媒介-技術”板塊田野調研
藝術栗子:12支奔赴全球的團隊,成員組成是怎樣的?團隊具體在行動現場是如何開展工作的?
姜 珺:每個行動團隊都設有分策劃人,大部分是各二級學院、研究所和博物館與文明互鑒選題對應的專業領軍人物,在其組織下團隊大致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校內團隊案頭與拍攝團隊,全程參與,負責組織架構和行動計劃的制定,包括前期案頭、現場拍攝和后期剪輯;其次是校內外專家組成的聯合行動團隊,負責提出問題和展開對話,大都是部分參與;再就是對話團隊和人物,通常是當地文化機構以及和選題相關的專家學者。
前期我們會做一個對應選題的采訪計劃,進而制定采訪對象,并通過采訪對象的反饋調整行動路線?,F場工作主要是拍攝和采訪,包括聯合行動團隊成員與對話團隊人物的采訪、對話,甚至小型論壇,以及各種與內容相關的空鏡頭拍攝和實物收集。受限于時間,部分無法到場的嘉賓我們安排了線上對話。
“影像-歷史”板塊“尋訪愛森斯坦”工作流程——案頭
“影像-歷史”板塊“尋訪愛森斯坦”工作流程——執行
“影像-歷史”板塊“尋訪愛森斯坦”工作流程——成片
藝術栗子:此次“電影行動”專注于以電影的語言來展開和敘述“天問2023”,幾位導演都是如何選擇的?12個分支行動是否是以電影劇組的模式進行工作的?
姜 珺:12位導演因“共識”聚在一起,這個“共識”既是“共同的認識”,同時也是貫穿于12個關鍵詞團塊中關于“時間觀念共同認定”的問題。這次策劃主題很大,各個板塊由目前所有二級學院的行政部門落實并不現實,目前的人員構成是我們在短期內能找到的最好的青年學者組合,總的來說和預期比較接近。
在工作模式上,有些團隊是電影劇組拍攝法,例如高世強團隊,他們甚至會在每次行動前去踩點,團隊內也有拍攝、剪輯、打光、錄音等嚴格分工。但有些團隊因為時間等種種問題,最后呈現上會打折扣。不同團隊對自己的議題理解不同,這方面也因人而異。
“設計-社會”板塊高清劇照
藝術栗子:本次行動中有什么新的觀察視角和在地發現?
姜 珺:每一個探訪都有值得講的故事,比方說我親自參與的“文字-文化”板塊是對文字被系統性創制前呈現圖文的考古。但因為沒有足夠多的文獻支撐,所以如何在有限空間內進行有限的考古選址,最終用有限的內容呈現文字被發明之前的漫長狀態,最終我們決定將三皇五帝夏商周時期的文化,平鋪到黃河中游流域的陜西、河南以及山西這些范圍內尋找素材。
這個思路有點像考古上的地層學,將空間與時間上的點位一一對應,最后落到我們所理解的層位并漸次展開。從甲骨文以及同時期的青銅銘文、饕餮紋向前推到玉器陶器,再到同期建筑、墓葬,最后以中衛巖畫收尾,這些選點都是按照我們對文字和時間的觀念展開的。
“文字-文化”板塊的田野調研
發問之后?
經過幾輪發問,“天問2023:文明的互鑒”不是發問的終點。發問是不會終止的,發問實際上是一個本能。有一批問題始終不變,這些不變的問題對于以姜珺為代表的策劃團隊很重要,不斷發問就是對已經設定好的問題的最新回應。
“天問2023”之后,接下來的發問會是什么走向?這一切可能還要基于2023年所得到的答案。
“天問2023”研討會現場
藝術栗子:“天問2023”在學術論壇和現場展示后是否告一段落?還會有什么形式的成果呈現?
姜 珺:2020年的第一屆只能在校內活動,但我們的理念是將文明互鑒作為長期活動來打造,也是從一開始就對其進行“跨界”和“破圈”的交叉學科嘗試。2023年起,文明互鑒開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田野行動,通過對全世界的采訪形成世界觀的對話,而這需要一個長期機制去實現。
未來計劃以“文明互鑒”為抓手建設國際合作平臺“大路學院”,國內在“以鄉土為學院”的課題下建設若干鄉土學院,將大學分布到能夠產生真實問題,直面重重矛盾的鄉村腹地第一現場。我們真正的計劃是將“大路”和“鄉土”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將全球資源和腹地關聯起來的“大路國際”網絡計劃,并形成下一次文明互鑒話題。這個項目一定是持續性的,它本身就是大學的一種表達,而不是大學的某個子課題或子項目。
“學問-天下”板塊的田野調研
藝術栗子:“天問2023”在“國美進程”的百年計劃當中扮演著什么角色?發揮著什么作用?
姜 珺:目前我們做成了幾件事,第一個就是把國美的不同學科在某種程度上“卷”起來,讓大家看到了它們在一起協同工作、形成共識的可能,我們也把這次行動稱為“共識之旅”,這也是最后剪成的大片的名字。我們還帶動了很多其他類型的活動,包括良渚校區的開園都是國美百年中比較重要的片段,也是面向未來5年至10年的藍圖。我們提出“總體劇場”就是想將呼捷瑪斯和包豪斯的藝術教育精神,沉淀為一種平臺并持續性投射到良渚空間中,形成教學內外一整套持續內容生產機制。
“天問2023”學術交流活動“路邊野餐”
藝術栗子:在學科深度專業化、敘述逐漸微觀化的大時代背景下,國美作為兼具歷史傳統和領先建設的專業院校,是否在以“天問”項目提出一種挑戰性的反思和批判?
姜 珺: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反思和批判,因為這是一個所謂“百家往而不返,道術將為天下裂”的年代,這句話在幾千年前被提出,若要反思也應該反思幾千年了。我們更多是延續“設計-社會”中的“建構”,即“如何提出一種有效地能夠支持文明本心”的行動方式。具體呈現為“文”和“明”的兩個涵義——經天緯地,照臨四方。如何“經緯”,何以“照臨”是具體的行動方案,我們對這些方案的反應自然也就成為有建構意義的反思。
“天問2023”學術交流活動“綿延”
藝術栗子:“天問”項目從開啟至今,取得了怎樣的物質或精神上的成果?
姜 珺:我們不希望所有表達只是“一事一物之妙”,而是希望構建一個“眾妙之門”,在未來通過一個有趣有情有義的平臺發聲。我們的平臺之所以在良渚校區,是希望它能夠成為創造性事件和有趣的人產生的平臺。如果說有什么物質和精神的成果,“文明互鑒”可能算是其中一步,這也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第二步是所有的展覽成果未來會通過記錄的方式“日用而知”,在日用環境里永不落幕。
物質成果方面,大家可以發現展覽沒有任何浪費,所有展具都進行了回收再利用。精神上通過“奔赴世界”的方式組建了12支團隊,拓展了12個朋友圈,這些朋友圈也許能夠形成一個更大的朋友圈。我們可以將資源和影響力與未來的“鄉土國際網絡”聯通在一起,每個團隊通過“奔赴世界的行動”獲得自身增益和高密度演練,這種演練會對未來有巨大影響和貢獻。
文字|羅可一、張火火
圖片|中國美術學院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