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生態保護和發展過程中,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在保護、管理、發展上堅持“五個創新”,保護管理工作更為細致完善,并開創了和諧、穩定、發展的新局面。在此基礎上,保護區以“四個突破”為抓手,保護、管理、發展又邁上了新臺階。
突破了保護區科研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積極參與環保部組織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項目,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數據。
保護區的科技人員針對白鸛在保護區境內筑巢繁殖這一有利條件,不失時機地對白鸛的遷徙、數量分布、繁殖生活習慣、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探索,通過對白鸛長達7年的跟蹤調查,完成《白鸛的棲息繁殖與保護對策》一文,發表在《野生動物》雜志2005年第5期。保護區開展科爾沁濕地的基礎研究,完成《科爾沁保護區濕地類型、現狀及保護對策》,發表在內蒙古《林業規劃》上。保護區與云南林業大學研究生瞿穎合作完成《科爾沁保護區園林植物的應用》,發表在《內蒙古林業科技》。
突破了工作人員“挑夫”的角色
內蒙古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之初,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保護區沒有自己的科技隊伍和科研項目,只有少數與科研院所合作的機會,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也基本處于“挑夫”的角色。
為了改變這一落后狀況,近年來,保護區先后成立了科研監測科和白鶴GEF監測研究中心兩個科研機構。2010年,與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建立了友好聯系,并在貝子府社區建立學生實習基地;2015成為內蒙古民族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實習基地;2015年開始,連續3年與國際鶴類基金會合作開展自然課堂;在白鶴GEF項目、國際鶴類基金會及北京天下溪研究中心的大力幫助下,2017年,前往俄羅斯布拉格維申斯克穆拉維克公園開展環境教育活動,不僅學到了外國環境教育知識,同時為未來的環境教育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鍛造了保護區的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突破了“節日宣傳+標語口號”的宣傳模式
具有時代感和鄉土氣息的自然保護宣傳能夠使人耳目一新。在科普及宣傳教育上,保護區先后出版發行了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鄉土教材《家在科爾沁》,出版了蒙漢雙語版鄉土教材各2000冊,在科右中旗多家中小學投入使用。2007年至2009年間,連續3年開展夏令營活動。2018年至2019年間,保護區連續2年承辦了“科爾沁2008國際夏令營”活動。
多年來,保護區利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自然保護常識、生態保護的意義,從最初的封閉式管理逐步轉向為向公眾開放的多元化管理,讓保護區成為展示保護成效、普及科學知識的窗口,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保護區的知名度、影響力不斷提升,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突破困局保護區與社區共管共建
通過保護區建立以來近三十年的實踐與探索,構建了具有科爾沁特色的社區共管共建模式。轉變原有居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減少資源的消耗量,提高社區群眾的經濟收入,建立社區參與資源保護的機制,從而在資源保護上實現了由社區與保護區共管共建的歷史性轉變。
在白鶴GEF項目辦的支持下,在相關社區相繼實施了瘦肉型豬飼料項目、生態文化宣教項目、草原規劃項目和沼氣建設項目、羊暖棚項目、絨山羊項目。成立了“科爾沁草原保護與發展協會”,成立了外來牛羊管理小組、草牧場管理小組、社區鄉土文化樂隊及蒙古族安代舞表演隊,作為協會的分設機構,開展社區資源管理及鄉土文化工作。精準扶貧助推社區共建,使社區群眾實實在在了社區共管共建的實惠,自覺成為自然保護工作的一分子。
□白建華 于有忠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