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0月31日,教育部網站公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文件要求,嚴格課程管理,立起教授講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加大學生學習投入,科學“增負”,讓學生體驗“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學習挑戰。(10月31日 中國新聞網)
在該文件中,提出要求“消滅’水課’”。可是,什么是“水課”?在許多人眼中,“水課”就是老師上課講的內容空泛,沒有實質性內容。上課就是打開ppt、專注于讀ppt,與學生沒有任何交流。在這樣的課程上,一般就是老師講自己的課,學生做自己的事,互不干涉。課程本身的存在成為了一種虛無。
但是,“水課”應該不止于此。筆者認為,所謂“水課”,將其定義為“低效課”更為合理。它不僅僅是教師授課沒有特色,也表現在教師的授課水平本身就不合格,于是導致課程低效。
文件中表示,要“立起教授”講課。但是,“教授”這一職稱有時體現的只是教師的科研能力而非教學水平。有一些教師他們擅長科研,但不一定擅長教學。他們學術嚴謹,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并不高。在這些教師上課時,往往會讓學生覺得不知所云。這些教授雖有淵博的知識,卻無法真正傳達給學生。
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一種現象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選程序存在不足。教師,是以“教學”為主,他們的知識豐富程度固然重要,但是“教學能力”更應被重視。反觀我國當下的教授職稱評選,往往更注重論文的發表數量、科研項目的成就,對于他們的教學能力只有“帶碩士生一屆以上”“副教授任職五年以上”。在這些要求中,大多都只是年限的要求,而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其實缺乏細致化的考核。
正如一些網友所表達的那樣“學校里其實并不存在’水課’,只存在授課水平不高的老師”,是的,沒有一門課是無用的,只在于授課教師是否有教授起這門課的能力。許多學生都會表示諸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概”“馬哲”其實都是“水課”。事實上,多學一些國家發展歷史以及相關哲學思想本身是大有益處的,它們有利于拓寬人的思維。但是,由于一些老師在講課時太過于理論化,甚至沒有讓學生明白這門課的開展目標與意義,這導致學生對其難以產生興趣,于是就很容易產生這門課只是“水課”,聽不聽都無所謂的想法。
大學是學生經過無數努力才跨過的一道求學門檻,而當下我國高校教學制度依舊存在不足。事實上,這對于學生是不公平的。除此之外,大學是一名學生走向社會的過渡期,在這個階段學生更需要提高自身的技能和各項“軟實力”,如果大學部分教師的授課水平依舊無法得到提高,那么只會造成學生時間的浪費,大學教學資源的浪費。
文/孫夢璐(蘇州大學)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