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克里斯蒂娜·科赫2019 年在國際空間站進行太空行走。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
本報訊2000年11月,國際空間站(ISS)大門敞開,3名宇航員飄浮著進入其中,拉開了人類在軌道前哨站工作和生活的序幕。時至今日,ISS已成立20周年,宇航員進行了約3000項科學實驗,實驗方向包括基礎物理學、地球觀測和生物醫學等。
起初,一些在ISS開展的研究被評價為“微不足道”“與地球上的人類無關”,但現在看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驗在太空進行,人們對動物和人類如何適應長期太空飛行、材料在太空中的表現有更好了解,研究人員也在圍繞人類健康開展更多研究。
比如今年6月,人們在ISS上的冷原子實驗室制造出宇宙最冷的物質——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這種超流體對磁場和外來力非常敏感,人們可以利用它尋找一些非常難探測到的粒子。而通過固定在ISS上的宇宙射線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人們可以搜尋暗物質粒子。
在動植物研究方面,已經有許多實驗小鼠登上了太空。日本研究者曾在2019年報告,在ISS的籠中飄浮35天的雄性小鼠仍可以留下健康后代。美國宇航局的宇航員斯蒂娜·科赫曾在ISS上記錄太空西葫蘆的生長壽命——這對太空中的人而言很重要,他們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需要蔬菜等食物改善飲食。
現如今,ISS配備了更現代化的研究設備,比如近期安裝的頂級共聚焦顯微鏡。目前,ISS中的研究人員正在利用這臺顯微鏡研究植物生長,并通過物理實驗測試液滴如何與微重力作用下的表面相互作用。
實際上,ISS上的大多數實驗都在研究微重力下的工作狀態有何不同,并探討這之中的發現能否用于新技術,或是對地球上的藥物研發是否有幫助。比如一直以來,宇航員的健康狀況都是科學家關心的問題,在ISS上,研究已經擴展到重力如何影響T細胞的激活等內容。
另外一些實驗則利用ISS在低地球軌道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觀測地球或太空。安裝在ISS外的軌道碳觀測衛星3號面向地球,可在繞地球旋轉時跟蹤記錄二氧化碳的排放情況。
參與ISS建設和運行的人員來自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ISS將至少運行到2024年,目前,人們正在討論延長ISS的運行時間至2028年。(袁柳)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