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哪些事——成果與職稱關系
目前,很多大學認定的成果包括教育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
很多大學美其名曰要發揮老師特長,于是根據特長或成果類型就將職稱分類評審,通常包括教學科研型,教學型,實驗教學型,社會服務型,思政教育型和輔導員型。據說一些學校為了照顧行政干部,還有一種行政管理型。實際上跟以前比,看起來是與時俱進,實際的內涵還是換湯不換藥。
以前高校里職稱類型包括教授系列,研究員系列,實驗師系列,工程師系列等,現在直接統一成不同類別的教授系列。
相對應的是,現在的科研型教授就是以前的研究員系列;社會服務型教授就是以前的工程師系列;現在的實驗教學型就是以前的實驗師系列。
當然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叫擇優破格系列,擇優破格通常包括年限破格或越級破格。
年限破格,通常講師評副教授和副教授評教授都需要任職講師或副教授5年后才能申請晉升職稱,如果成果達標但任職不到5年,就叫年限破格。
越級破格,一般只有講師越過副教授直接評教授,實質上越級破格也不到年限。
當然了,擇優破格條件苛刻,要求極高,必須要有很有顯示度的代表性成果。
不同類別職稱評審時,對(有顯示度或代表性)成果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1)教學型教授
主要代表性成果必然是教育教學成果,通常為一般是國家和省市一流學科、一流專業負責人,省級教學成果獎負責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排名靠前人員,高等級教改論文,省級和國家級教改項目負責人,一級出版社出版或規劃教材負責人等。
當然,所有(正)高級職稱晉升人員也必須有科研成果,尤其是代表性論文是必不可少的。
因為評職稱有一個一票否決,那就是同行學術能力評價。
評審單位通常要求職稱晉升人員提供兩篇代表性論文,有的還要求提供一份學術成果清單,邀請3名同行專家對職稱晉升人員的學術能力進行評價,只要其中兩名專家給出肯定評價,就表示通過。
原則上,學校通常是嚴格控制教學型職稱比例的,這個職稱系列通常偏重于數學、物理、化學等教學任務較重的基礎專業,順便照顧一下教學確實搞得好又有教學研究的人員。畢竟所有大學都離不開教育學生,搞教學是根本嘛。搞一個針對教學搞的好的職稱序列,不是顯得重視教育嘛。
(2)教學科研型
要求既有教育教學成果,又有科研成果,但通常更偏重科研成果。
(3)科研型
通常教學方面只要滿足基本教學任務,對科研成果要求比較高。如國家級項目,科研獎勵,高水平論文等都必不可少,有時候既要質量還要數量。
(4)實驗教學型
通常針對單獨設置的實驗課程的主講教師,不考察理論教學任務,但科研任務通常與教學科研型一樣。
(5)社會服務型
雖然說社會服務型教授系列代替了以前的工程師系列,但還是有所不同的。
應該是針對這幾年比較熱門的成果轉化來的。
很多學校社會服務型職稱晉升,除基本的教學任務外,主要考察經費多的橫向項目、成果轉化和代表性論文。
(6)思想政治型、輔導員型和行政管理型
思想政治型主要針對學校馬列政治課教師。
輔導員型當然是針對輔導員。
行政管理型懂得都懂了。
每個大學老師一生都逃不脫職稱這個牢籠,這關系著大學老師的榮譽、招生資格、工資和退休待遇。
比如榮譽,很多學校教授退休叫榮休,榮休座談會,通常是校長或副校長主持,普通老師要不沒有榮休座談會,要不就是跟著其他老師集體座談,主持人就是院長、副院長甚至系主任。去世的追悼會也是一樣的。也不能怪學校現實,一方面體現級別,一方面當然領導很忙了。
所以,有針對性的讀懂單位職稱評審文件,有針對性地早做準備,才能在職稱評審中提高通過率!
如果你的成果有偏科,特長成果又不是特別長,那么被刷下來的可能比較大,畢竟再公正的評審人員都是有偏好和私心的。你論文強、項目不強,偏好論文的專家就可能不會投你的支持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