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要增強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深化高校有組織科研是關鍵一招。
高校有組織科研是高校科技創新實現建制化、成體系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的重要形式。當前,高校如何以有組織基礎研究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以有組織產教融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以有組織人才培養夯實高水平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根基,是深化高校有組織科研理念必須回答的3個重要問題。
強化有組織基礎研究
增強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能力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研鏈條的起始端,是科技創新的地基。長期以來,部分高校在加強基礎研究中存在認識錯位與布局不清等問題,主要有三方面表現:一是基礎問題凝練不深,以基礎學科問題代替學科基礎問題,在重大應用研究和產業前沿中抽象理論問題的能力偏弱。二是學科布局優化不足,特色優勢學科系統性把握不夠,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交叉學科相互支撐的邏輯與體系尚需明確。三是坐住坐穩“冷板凳”的科研學風作風有待進一步強化。
面對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遷移的新特點,高校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有組織地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和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不斷增強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能力。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推進體系化基礎研究。高校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集中優勢資源,前瞻布局和系統謀劃基礎研究主攻方向,積極對接與融入新型舉國體制下的科技創新模式,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組織與研究機制,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不斷推進高校基礎研究在科研領域方向選擇、科研任務統籌部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和科研力量分工協作中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
推進體系化基礎研究,高校要在學科布局、任務組織與資源保障三個方面實現新突破。一是要聚焦優勢學科布局新興學科,立足學科有限邊界,堅持學科建設的基本規律,強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建設理念,推進優勢特色領域向新領域新賽道遷移轉化,增強優勢學科與新興學科間的內在支撐能力,從而提升學校整體學科建設的系統性與體系性,從根本上防范方向過多、力量分散的弊病。二是要持續做好基礎問題凝練與體系化任務組織工作,進一步發揮學校學術委員會、戰略科學家的戰略咨詢作用,強化學校科技主管部門和學科建設管理部門的規劃領導作用,引導學校各科研主體做好長期性、基礎性科技創新的方向凝練與任務組織,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有效防止以經費定方向的隨意性科研安排。三是要優化資源配置與基礎研究能力布局,穩定基礎研究科研經費支持,建強、建實以問題為牽引的實體化科研創新平臺,重組與優化各類科技創新基地、實驗室,著力減少各類非實質性研究機構,確保科研平臺有任務、有空間、有人員。
發揮戰略牽引作用完善科研管理運行體系。高校要以提升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為重點,進一步發揮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的戰略牽引與價值驅動作用,不斷完善支撐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體系機制,構建推進體系化、戰略性的基礎研究科研管理運行體系。
一是構建適應有組織基礎研究的學校治理結構,建立校級層面的有組織科研工作指揮機制,統籌規劃學校有組織科研發展戰略、有組織科研機構建設和資源配置。二是積極探索科研管理的組織重構與職能優化,打破壁壘,提高有組織科研項目管理效能。三是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領域重大共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結合學科優勢謀劃高水平的國家級實驗平臺,布局建設基礎學科研究和前沿科學中心,搭建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礎平臺。四是深化基礎研究國際合作,支持科研人員積極加入全球各種基礎研究的學術組織、會議和論壇,主動籌辦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性學術交流會議,帶頭組織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共同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推進有組織產教融合
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同題共答能力
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加強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科技領軍企業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的同題共答能力,是實施有組織產教融合的核心任務。
構建高校與領軍企業在國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中的有組織產教融合機制,重點要回答高校與企業如何更好地發揮“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確保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彰顯科學價值與產業價值有效融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如何有效凝聚高校科研能力與企業技術創新優勢,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如何服務一流大學建設與產業高質量發展。
有組織產教融合面向制約產業發展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充分發揮高校在某一產業具體方向上研究基礎雄厚、高層次創新人才聚集度高的建制化創新優勢,以產業問題為牽引,通過校企協同創新,進一步加快基礎研究突破到產業化應用的轉移轉化速度,從而進一步增強高校科技創新成果對國家產業發展的直接貢獻力與生產促進力。
實現有組織產教融合,構建高校與科技領軍企業的協同創新關系,高校需要從價值理念、工作模式與成果評價三方面深化管理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一是在價值理念上,高校要注重發揮國家體制機制優勢,進一步強化服務國家戰略的意識,以創造與國家發展絲絲相扣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為目標,在服務行業企業高質量發展中推進一流大學建設。二是在工作模式上,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對縱向科研與橫向科研的系統規劃,面向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主動聯合行業領軍企業共同承擔國家科研任務,面向產業共性問題與行業企業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進一步提升服務行業企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著力走出過分重視縱向科研而輕視橫向科研的人為性管理誤區。三是在成果評價上,高校要轉變論文導向、專利導向的成果性評價,更加突出實績、實效、實干的考核評價,將解決現實問題、創造現實價值作為成果考核的重要標準,有效轉變研究問題從期刊中找、成果到期刊中發表的“兩頭在外”問題。
深化有組織人才培養
夯實高水平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根基
深化有組織人才培養,核心在于解決基礎研究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高水平人才供應結構性矛盾問題,關鍵在于形成基礎性創新人才、應用型工程人才和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競相涌現的人才格局體系。
具體來說,高校一是要以有組織人才培養推進人才自主培養體系重構,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根據科學技術發展態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學科設置,聯合重點企業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進一步做好“卓越工程師”等人才培養體系改革。
二是要聚焦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完善人才差異化和長周期支持機制,構建物質保障與精神激勵整體體系,聯合多方資源提高科技創新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待遇,提升高校整體管理效能,最大限度讓青年科技人才的精力與時間聚焦于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上,降低報項目、找經費等非戰略機遇點上的時間消耗與精力耗散。
三是要進一步塑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文化生態,以提高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目標,倡導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學術評價,有效轉變科技創新資源與人才稱號緊密相關的資源分配機制;科學評估交叉合作成果,尊重、認可和客觀衡量團隊所有參與者、合作者的實際貢獻;進一步強化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崇尚制度的運行機制,不斷提升高校治理體系運行效率與管理效能。
(作者李秀坤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助理研究員,徐偉系東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麥立強系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材料學科首席教授,訾斌系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機器人研究所所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0日第5版
作者:李秀坤 徐偉 麥立強 訾斌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