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理工科的科研,在外行者看來可能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事情,畢竟現代科學的很多偉大成就都是集中在理工科。而在從事者眼里,大概率其實就是日復一日乃至年復一年,重復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卻總被糟糕的數據虐得體無完膚的過程。
作為一個本科學習生物學,工作之后從事于醫學領域的過來人,在剛畢業的時候,本科論文做的是三疣梭子蟹的相關研究~具體就是養螃蟹,殺螃蟹,取標本,重復切片做病理染色,每天就是在實驗室里面刷刷刷地煮蠟包埋切片,重復重復再重復,然而這還只是非常淺顯的初入門級的研究。
更好笑的是,不久之后,有位發小考到我們學校,他是學習計算機專業的。但是他的導師當時與我們生命學院正在合作一個跨學科研究項目~大概就是用計算機觀測并研究分析三疣梭子蟹的動態。于是乎,我那可憐的發小,也開始了養螃蟹,觀察螃蟹,分析數據的研究生之旅。
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他不得不起早貪黑,去到海邊的苗場進行長時間的觀測。相信有不少時候,他大概也會望海興嘆:我是誰,我在哪,我為啥要干這種事情!
每次回憶起這段學習生涯,我們都是有點哭笑不得,但這就是一個跨學科研究生的真實縮影。何況理工科的科研大都如此~數據虐我千百遍,我待數據如初戀。
閑話古今異聞,盡在《山海異語》!
等工作之后,不經意間踏入到了醫學相關領域,也就開始了每天細胞房和動物房來回往復之旅。刷瓶子,喂飼料,殺老鼠,制膠切膠跑膠啥的都成了常規日常。說起來,很多醫學領域的科研成果,其中再高大上的研究結論,都是要從這些最基礎的點點滴滴開始做起。
當然,也見識到了不少讓外人覺得啼笑皆非的科研方法:近段時間看到過一篇cell,研究的是將母親的糞便喂給新生兒,證明有助于寶寶的腸道菌群健康~研究方法是直接將母體糞便混進母乳,喂給剖腹產的嬰兒,堪稱恰如其“糞”了!
還有研究腸道菌群,先將糞便用高壓鍋進行高溫滅菌,再拿去培養實驗菌的,真是個很有“味道”的研究。
也曾在某醫學院遇到過剛進門就淚如泉涌的事情~實驗室里面用福爾馬林固定了大量大量的標本,固定液味道之濃,直沖眼睛與鼻腔,一進門就忍不住要哭了,但在里面做實驗的研究生們卻都是習以為常了。
更有那些在“三墩職業技術學院”讀博的老友們,手底下斑馬魚大白鼠之類可以說死傷無數,堪稱“滅鼠先鋒”“殺魚能手”了。
再說起實驗儀器,也幸虧是身在魔都,可以說國內再先進的儀器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曾經坐地鐵跨越大半個魔都,去郊區某工廠給實驗材料打激光,再拿回實驗室培養細胞做研究。
也曾經一大早就打的,帶上十幾籠小白鼠去到某研究所里,抽血后用儀器化驗分析相關數據,一抽就是一下午,晚上還得原樣把小白鼠們送回動物房里。
如此種種,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都不過是為了能得到好一點的數據,發好文章順利畢業罷了。
然而,科研之路從來都是坎坷異常,很多時候,明明知道理論上應該是“1 1=2”,但實際做科研的時候,總是會因為實驗設計,操作誤差等各種原因,得出“1 1=3”甚至1 1=4或者1 1=5的結果。
久而久之,經常是花費了數月乃至一兩年的時間,結果發現得出來的都是些亂七八糟不堪使用的數據結果。這樣的巨大落差,也無怪很多研究生乃至于博士們,都覺得科研生涯實在是苦不堪言,似乎根本看不到明天。
袁爺爺鎮樓
說起來,筆者也有位老同學,本身在學校是以積點分第一的成績成功保研,而后又來到“三墩職業技術學院”繼續讀博深造,不過他們實驗室的慣例都會延期半年及一年以上。因此在畢業的那段時間,每次遇到他,談得都是些實驗數據不理想,擔心畢業延期的話題,科研壓力之大,外人實在難以體會。
總而言之一句話,數據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數據并不是全部。尤其是對于規定期限的研究生和博士們來說,不應該只為了追求所謂的論文和數據,而將巨大的科研壓力壓諸于他們身上,望慎思之!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