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4個教育部心理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的50位學生以及特邀專家學者在華東師大普陀校區參加了首期“心理學拔尖學生國際暑期學校”開班儀式并聆聽主旨報告。2000余人在線參與活動。
圖為開班儀式
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的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的國際化培養體系,推動拔尖學生國際合作、學術交流向實質性、更高層次邁進,切實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心理學拔尖學生培養模式改革虛擬教研室共同發起,華東師范大學卓越學院、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聯合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共同承辦此次“心理學拔尖學生國際暑期學校”(以下簡稱“暑期學校”),主題為“腦科學·虛擬現實·計算建模”。
心理學是華東師范大學的優勢學科,在本科生培養方面取得優異的成果。1997年獲得首批心理學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2019年進入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獲批拔尖學生2.0培養基地。該基地充分整合學院-學校-社會等優質資源,以心理學科基礎知識、科學思維、先進技術、創新精神為核心培養內容,貫徹“厚基礎、強學習、創新知”的培養理念,探索具有多學科交叉的心理學創新人才育人模式與體系。
在開班儀式上,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指出,作為一所具有教師教育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始終堅持以“為國育英才”作為使命,將拔尖學生培養作為人才培養改革的引擎。2022年4月,學校建設了虛實結合、機制新穎的開放共享平臺——華東師范大學卓越學院,旨在進一步推動學校“卓越學術”“卓越育人”“通識課程”三大綱要落地,探索卓越育人新范式。戴立益希望通過此次暑期學校,拓寬心理學拔尖學生們在腦科學、虛擬現實、計算建模等方面的學術視野,增強彼此的學術交流,讓同學們能了解社會對心理學的需求及國家的心理學前沿科研發展,從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動力,為中國心理學科的發展貢獻力量。
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大學教授蘇彥捷在致辭中指出,國家和社會對心理學的需求越來越大,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要發揮更大作用,做“頂天立地”的研究。本次暑期學校的主題腦科學、虛擬現實和計算建模是與心理學研究密切相關的知識和研究技術,希望同學們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也要思考技術應用的目的,要把技術的學習與科學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希望同學們利用好暑期學校這個平臺,加強4個拔尖基地學生間的交流,充分發揮主動性,能夠學有收獲。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校(院)長陸林院士在視頻致辭中,對參加此次暑期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表示歡迎。他希望同學在暑期學校期間,能夠有收獲、有思考、有感悟,未來能夠投身到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研究中;希望暑期學校成為一個青年學生的交流平臺,對青年學生起到學術引領、精神感召的作用,最大化地催生拔尖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釋放創新的潛能。
云計算技術專家、阿里云創始人王堅院士在賀信中,向暑期學校的開班表示祝賀。他指出,以深入實施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加快建設高質量的國際化培養體系,推動拔尖學生國際合作為目標的活動,為國內心理學拔尖基地學生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學習和交流的平臺,能更好地以全球視野培養心理學拔尖學生。他希望心理學能成為其它交叉學科的思想來源。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周曉林在致辭中希望同學們牢記使命擔當,立志成為“未來優秀心理學家”,把遠大的理想抱負和所學所思落實到服務國家社會需求的實際行動中;希望同學們主動學習,利用好暑期學校跨校、跨學科的平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點燃自身批判精神及創新精神;希望同學們身心愉快,學有所獲,通過深度參與各項學習活動,收獲友誼、新知,促進成長。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院長劉俊升詳細介紹了暑期學校的日程安排。他希望同學們利用好這個非常難的機會,認真學習、深入思考,積極交流,能夠結合自身的研究興趣,針對某個科學問題,形成一個比較好的研究的想法。
在首日的主旨報告環節,華東師范大學周曉林教授首先作了題為“The Competition Dynamics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Motivations Following Interpersonal Transgression”的報告。周曉林教授介紹了其團隊關于內疚的一系列跨學科研究,從神經基礎到社會行為,深入探索了這一情感在不同領域的影響。該系列研究著眼于內疚情感的多個方面,包括其神經基礎、普遍性、受賄行為影響以及在道德敗壞行為中的兩種動機。通過將心理學、神經科學和認知計算技術相結合,研究團隊在多個層面揭示了內疚情感的本質以及其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根據研究成果,內疚情感在大腦中有獨特的神經基礎,這為我們理解為什么人們在面對道德沖突時會產生內疚感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該團隊的研究還深入探討了內疚情感在受賄行為中的作用,為我們理解腐敗行為的心理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周曉林教授表示,相關研究成果不僅有助于推動心理學領域的發展,還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科技大學胡霽教授作了題為“精神藥理的反轉化研究”的報告。胡霽教授指出,精神疾病是全球性的重要問題。轉化研究,嘗試把研究結果推廣到精神疾病的臨床應用上。深度學習算法解析膜蛋白質組,雖發現一些靶標與抑郁相關,但無法直接應用到臨床疾病的治療上。為了探索藥物作為機制解碼精神疾病的原因,所以提出精神藥理的反轉化研究。反轉換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到關鍵靶點、找到關鍵神經環路和提供潛在新治療方案。胡霽教授認為,腹側被蓋區(VTA) GABA神經元可能是抗精神病藥的重要靶標。丙泊酚(propofol) 會給病人帶來欣快感,但卻會抑制腹側被蓋區(VTA)多巴胺胞體。丙泊酚(Propofol)通過抑制多巴胺的再回收,可以抗快感缺失。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Philippe G. Schyns教授作了題為“Shedding the Bright Light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n the Black Box of Brain Activity (and Deep Networks)”的報告。Philippe G. Schyns教授課題組自主開發了定量、精細操縱人類3D面孔特征的生成模型,并結合腦磁圖(MEG)成像手段,揭示了人腦動態加工多維面孔信息的認知神經機制。在報告中,Philippe G. Schyns教授介紹了人類面孔識別的關鍵分類特征(categorization feature)是什么(what)、大腦在什么部位(where)、什么時間(when)處理這些分類特征、如何處理(how)。Philippe G. Schyns教授認為,關于人類面部運動、以及更多社會信息的面部表達(社會特質、微笑、疼痛和愉悅……)的研究成果,未來可以被應用于“虛擬人”的構建。
為期7天的暑期學校將安排11場國內外知名專家的學術報告,幫助學生了解腦科學和認知科學最新進展、計算建模技術及虛擬現實技術發展及其在心理學的應用;安排3天的專題技術工作坊,邀請相關領域內的國內外技術專家為學生分享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安排赴業內頭部企業和高水平科研機構的參訪活動,幫助學生們了解產學融合的途徑、理解心理學及其交叉學科如何為國家、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并通過學生沙龍、師生研討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學員之間的互動和參與。
圖文由華東師范大學提供
東方教育時報微信號:DFJYWX
分享:請點擊手機屏幕右上角
關注:請點文章主標題下“東方教育時報”
或查找搜索公眾賬號
=== 從教育的視角看社會 | 從社會的視角看教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