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2年3月,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的通知》,陸續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
近日,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宣傳專題已在中國科協官網、科協網上會史館、科技工作者之家網站正式上線。聚焦各地開展“最美科技工作者”評選情況,我們將為大家陸續推送全國學會、地方科協推薦候選人的風采事跡。學習最美、爭當最美,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力量,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昂揚的奮斗姿態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李德生,1922年10月生,石油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我國石油工業奠基者之一。
1945 年 7 月,李德生從重慶中央大學地質系畢業后,作為當時中國為數極少的地球科學科研人員之一,他毅然選擇了到艱苦的大西北戈壁灘上的玉門油礦,開啟他一輩子為國找油找氣的人生篇章。
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參加當時中國唯一的重力隊,開展河西走廊、臺灣、江浙一帶的重力測量與區域地質詳查,探尋可能的油氣資源。新中國成立后,李德生于 1950 年奔赴西北石油管理局陜北石油勘探大隊任地質師,推動陜北地區油氣勘探開發進展;1954 年重回玉門油礦任總地質師,發現了鴨兒峽油田,科學編制了新中國第一個油田開發方案,奠定了玉門油田成為新中國石油工業搖籃的地位;1958 年奔赴川中任新組建的川中礦務局總地質師,參加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大會戰,科學評價了川中油氣資源前景;1959 年赴東北參加大慶會戰,助力我國油氣大發現、大開發,逐步夯實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基石。
1958-1978 年近 20 年間,李德生先后參加川中會戰、大慶會戰、勝利會戰等新中國石油工業重大油氣發現工作,足跡遍及西北、西南、東北及華北等油氣田勘探開發第一線。國家油氣工業的興起,也造就了李德生個人事業的輝煌。他的主要成就有:
1. 陸相生油理論和二級長垣構造帶整體含油的認識,探明和成功開發了大慶油田。
1959-1963 年李德生參加大慶油田會戰期間,他認為松遼盆地下白堊統陸相地層是該區主要生油層,測定上薩 1 井、杏 1 井和喇 1 井三口預探井位,獲得日產 100-200 噸高產油量,就此發現了大慶長垣儲量 22.6 億噸的巨型油田。這證實了陸相地層能生油,而且能形成巨型油田。1982 年“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李德生等 23 位地球科學工作者分享了榮譽。
1961 年李德生作為大慶油田開發方案研究組負責人之一,積極倡議采用橫切割分區塊開發和早期線狀注水保持油藏壓力的開發技術。組織實施薩爾圖油田開發方案年產原油 500 萬噸。1964 年周恩來總理在人大會上宣布“我國石油已實現基本自給”。自 1976 年起,大慶油田達到年產油5000 萬噸以上的高產、穩產期保持了 27 年。1985 年“大慶油田高產穩產的注水開發技術”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
2. 裂谷盆地復式油氣聚集(區)帶的地質理論和滾動勘探開發的實踐,渤海灣盆地斷塊油田群建設成我國第二個重要的石油產區。
1964 年 3 月李德生被派往山東東營參加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石油會戰。他和同事確定了濟陽坳陷第三系分層對比標志、弄清了油田內部斷層系統,發現了勝坨大油田。1973-1978 年他在天津大港油田和華北油田工作,參與總結出渤海灣盆地復式油氣聚集(區)帶的六種主要復式油氣藏模式及滾動勘探開發的做法,據此,1986 年起,渤海灣盆地原油年產量達到 5000萬-6000 萬噸,建成我國東部第二個重要的石油產區。1985 年該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
3. 含油氣盆地構造學研究。
李德生十分重視含油氣盆地構造學研究。1982 年,他提出我國含油氣盆地三種基本類型的分類方案:東部拉張型盆地,中部過渡型盆地,西部擠壓型盆地;在渤海灣盆地研究中,提出了“渤海地幔柱”的概念,并全面論述了該盆地的沉積史、構造格局和油氣分布規律。2010 年李德生的“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學”項目獲得陳嘉庚地球科學獎。
自 1980 年以來,李德生院士先后去英國、美國、印度等 14 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23 次,宣讀論文 17 篇。1994 年 8 月美國石油地質家協會(AAPG)在國際年會上授予他“杰出成就獎”,并當選 AAPG 榮譽會員。
來源: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人才中心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