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經越來越近。即日起,清華招生將陸續推出清華招生看點系列,幫助大家了解2024年清華大學本科招生專業類及本科招生書院,從而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領域。
現代文明本質上是法治文明
法律人才構成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精英階層和治理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后
法治中國建設顯著加速
國家亟須投身國家治理
或從事國際法律事務的高端法律人才
大類介紹
法學大類以培養具有扎實法學理論功底和較強法律應用能力,具備深厚人文素養和必要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學知識,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適應國家建設和全球化競爭所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法律人才為目標,通過厚基礎、寬口徑、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并重的培養模式,為學生將來成為治國之才、興業之才和學術大師打下良好基礎。
學科優勢
法學學科是清華大學重點建設、優先發展的學科之一。清華大學法學院近年來在我國率先提出了“計算法學”發展方向,廣泛開展網絡空間治理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法律行業的科學研究,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央網信辦等中央國家機關建立了密切合作,成為清華大學“新文科”建設和交叉學科建設的先進典范。
清華法學學科致力于推進法學教育國際化,使得國際化成為該學科的特色優勢。今年,清華大學法學院在QS世界大學法學學科排名中位列第33位,連續第14年躋身該排名的世界前50強,也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一所連續14年進入該排名世界前50強的法學院,穩定的國際排名充分反映了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國際影響力。每年,法學學科都有大量學生出國交換、多名外籍教授來訪,并舉辦多次高端國際會議。法學院有特色的“4 2”及“3 1”聯合培養項目,與國外高等院校簽訂了“清華本科 國外 JD”或“清華本科 國外LLM”的雙學位聯合培養協議,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平臺,也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積極參與國際對話與合作、足以勝任國內國際高端法律業務的復合型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礎。
法學院將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注重教務、教學研究,形成了頗有成效的新生導引課程、知識傳授課程和法律技能課程等課程模塊。課程設置靈活多樣,對于法經濟學、法社會學等有交叉背景的學科亦有開設,從而實現法律人才培養與就業的“無縫對接”。近期,法學學科結合清華大學的工科優勢,重點發展法律與現代網絡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新興智能法治學科,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了無限可能。
培養特色
法學大類采取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一方面奠定學生堅實的法學知識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另一方面使法科學生具有對當代問題的關切感和洞察力,并能夠提升學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入專業培養期后,注重知識傳授、價值塑造、能力培養“三位一體”,尤其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2023年法學院“國家憲法日”普法宣傳活動
法學大類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法學院把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法律推理能力,使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同時成為參與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過程。
法學大類采取立足中國法律體系和擴展國際視野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法律實踐技能,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對話與合作的復合型法律精英人才。
專業介紹
清華大學法學院長期以來堅持推進學科建設發展,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強調學生研究與教學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學科建設推進過程中,加強涉外法治工作,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具備“國際視野、中國情懷、清華特色”的法治人才。
在法學院,學院為每名本科生精選個人導師。多數專業課程采用小班授課的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針對法學是一門實踐學科的特質,法學院積極推行“案例教學法”,在國內率先開展“法律診所教育”,設有模擬法庭和模擬仲裁課程,并在全國各地司法機關建立社會實踐基地。
法學院張明楷老師為本科生授課
法學院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法學院和世界諸多頂尖法學院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一半以上的本科生在學期間有機會通過交流項目到國外學習一學期到一年。截至2023年12月,清華大學法學院與五大洲30個國家與地區的法學院簽署了合作協議70余個,其中包括交換協議41個。近七年來,法學院學生進行包括交換學習、海外實踐、國際競賽、短期課程等形式的海外交流累計約789人次,其中本科生約369人次。
回應科技發展給法律所帶來的挑戰,法學院強化法學與其他學科的復合交叉,例如與信息科學、工科、理科、醫學等學科的復合交叉。在課程設置中充分體現學科交叉教育,開設了例如:計算法學、網絡法、知識產權法和衛生法等反映法學前沿方發展方向的課程。通過強化學科交叉教育,培養一批掌握法律思維并熟悉前沿技術的高端復合型人才。
此外,法學院還設立了法學(國際班)。法學(國際班)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的高層次、高素質、創新型、國際化的法律人才。本專業學生具備堅實中國法律功底的同時,還應熟悉外國法律和國際法,并具備在國際層面運用法律知識和技能參與國際競爭、維護國家權益的綜合能力。法學(國際班)遵循“內外并重、分類培養、因材施教”培養模式,與傳統的法學本科教育相比,除本國法之外,國際班學生須選修用英語講授的英美普通法系列課程,形成雙語雙法系培養模式。
學生體會
有人認為學法不過是簡單背誦法條、理論,何難之有?何趣之有?我也曾有類似看法,但步入清華法學院、親歷法學學習后,我才明白,法學之精妙遠非機械背誦之技藝所能達。它是現實與規范之交融,是觀念的碰撞與邏輯的淬煉,這才是“明理人”真正智慧所在。
清華大學法學院豐富的資源使大師引領成為可能。這里,“忠言”并不逆耳,前輩們以樸素言語傳授法學真知。“心中常懷正義,目光往返于規范與事實之間”,張明楷老師在刑法學第一堂課的教導時常蕩于心際。面對個案中當事人的訴求,胸懷正義的天平、運用法律的邏輯,實事求是分析當事人為何有此訴求、如何在法律框架內實現其訴求,最終公平合理解決現實問題,才是每個法學生必須完成的“作業”,對此,僅僅躲在象牙塔內背誦法條、閉門造車,不可能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同儕攜手共進也使法學學習更為深入。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然而不同思想只有在交流中才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法學院為我們提供了思想交互的條件與氛圍,讓我們在思維的相互挑戰中發現最理性的思考路徑、在價值觀的激烈碰撞中探索出最公正的解決方法。案例研討課上大家各抒己見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宿舍里以“請教”問題為名的室友常常反客為主,與你的觀點爭鋒相對。正是這種開放自由的氛圍,讓彼此共同成長。
法律內核在公平與正義,明理人也因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努力用所知所學奉獻社會。我們經常走出校園、走向基層,在實踐與實習中體悟世間冷暖、探求知行合一,踐行公平正義理念。
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大二暑假在基層法院實習。當你面對的不再是書本上空洞的“張某”“王某”,而是有血有肉的當事人;當你面對的不再是簡明的相關法律事實,而是紛繁復雜的時間線和證據;當你的處理意見不再僅僅會帶來一個或高或低的課程成績,而真正可能影響當事人的切身利益……你也許會惶恐茫然而不知所措,但內心最深處的責任感會告訴你正確的答案。基層法院的工作繁雜瑣碎,但面對每一個案件,我們從不敢懈怠,也不能懈怠,因為我深知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影響一個人、一個家庭。此刻,我憂慮但沉靜,深覺法律之用,任在吾人。
——胡偉然,法學院2021級本科生
第一學年暑期,我與同年級伙伴組成“廌貳清云”實踐支隊,到祖國的邊陲——云南德宏調研翡翠行業的司法狀況。離開書齋,走向田野,法的實踐在現實的場域里光怪陸離,超乎我們想象。口岸走訪、直播基地調查、人民調解委員會訪談……“一刀窮,一刀富。”商品的特性催生出特殊的交易習慣,翡翠市場完全不像教科書里的“經典案例”。交易習慣與電商法律法規之間仍有模糊地帶,貨主、買主往往難以在模糊地帶尋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我們第一次面對實踐與規范之間的“空隙”,可我們并不感到沮喪——解釋、彌合這些空隙,正是法學的基本工作。
基于當地司法實踐的豐富成果,我們撰寫了一篇近萬字的調研報告,旨在為翡翠行業提供一個全新的法律觀察視角。借助中青網、云南省級報紙等媒體平臺,我們積極將調研成果展示給社會,試圖使實踐的價值得以回饋于社會。
“廌貳清云”實踐支隊最終榮獲了校級實踐銅獎,但對我來說,這次實踐的意義遠不止于此。“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那一刻我所認識的法不再局限于紙面,我開始更加關注法學理論與現實生活實踐之間的關聯。我的視線不斷在規范與現實間游走。我的腳步從書齋走向了田野。
在云南瑞麗實踐
盡管法學院沒有狹義上的實驗課,但在清華,“真刀真槍干專業”同樣適用于法學生。我們二字班非常幸運地趕上了《立法法》《行政復議法》兩部法律的修訂,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積極提出立法意見,并得到了人大法工委的積極評價。
清華法學院一直鼓勵我們走出象牙塔,在真實的情境下開展專業學習,同時也為課外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應“法律診所”這門課的要求,我們前往海淀法院開展大學生志愿法律咨詢服務。
坦率地說,一開始我的動機主要是“長長見識”,看看實際案例是什么樣的,鍛煉鍛煉自己的案例分析能力;可是面對面地接觸當事人,我豈能再把他們當成一個個冰冷的案例呢?尋求大學生法律咨詢的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往往缺少低價、準確的法律指引,在權利與義務構筑的“法的門前”顯得有些無措。從香山回清華的路上,我想起了明理法學院的格言:學法明理,至公至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群眾提供優質、易得的法律服務,是法律職業理想的題中之義。
學法中明事理,以專業求公正。我很幸運,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十九歲來到清華法學院,受明理之熏陶,循前人之指引。“大魚前導,小魚從游。”我將繼續投身法律的海洋,追隨法的光輝不斷前行。
——俞樂,法學院2022級本科生
01
02
03
來源 | 法學院
編輯 | 王與之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