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留學申請有個很明顯的趨勢。
不論是國外留學還是國內考研,升學條件都水漲船高。學校除了重視學生的硬實力外,軟實力也逐漸成為招生官評判申請者整體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
很多綜合研究型大學會對學生的學術能力有要求。恰好一段科研經歷能折射出學生的文獻收集能力、資料分析能力以及學術寫作能力等,而這個過程也能鍛煉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以此來培養科研思維方式,這些都是學校所看重的。
除此之外,科研經歷也能豐富申請者的個人簡歷、文書等等,讓自己有話可說,提高簡歷及文書質量。并且學校也會從科研經歷中探求學生的申請動機、對申請目標的熱愛程度。同時也能拓寬人脈,接觸到行業大牛和知名教授,甚至還有可能獲得他們的推薦信,這個含金量想必不言而喻。
學生是否具備專業相關的學習能力、研究經驗、發展潛力,將會是海外名校學校在招生時,重點關注和考察的一環。
比如,普林斯頓大學官網就有寫:更傾向招收在學校和社區中有所作為的學生,建議申請人將自己的任何成就、興趣、特殊技能展示給招生官。
而作為常青藤名校之一的賓夕法尼亞大學,也表示:本科新生中有1/3在高中階段就有學術研究經歷。
這些大學的集體操作只說明一件事:申請人的軟實力在錄取中的作用將更加重要。
和托福雅思等語言成績一樣,想要獲得高分或者真正為自己的申請起到決定性幫助作用,一定要提早規劃。
大一:明確留學目標,確定專業學術方向;
大二:參加比賽or科研,發表期刊論文,為申請加分;
大三:和相關專業的海外教授溝通,為推薦信和文書做準備;
大四:如果臨近畢業才決定留學,那時間就更寶貴了,除了完成搜集信息、選校規劃等,還要短時間獲取高含金量的學術成就,最大限度提高被錄取機會。
科研途徑有哪些?
1國內科研項目
全國性的挑戰杯、數學建模大賽等等,還有本校或國內的暑期科研活動(如中科院每年暑假會組織一些科研活動)
2官方暑期科研項目
如CSC 加拿大 Mitacs 公派項目、Stanford的UVG等項目。這些一般是有獎學金類型的科研項目,比較看重申請者的學校、成績、科研經歷,甚至有時候需要語言成績
3自主套磁
申請者與申請學校的目標教授通過一定方式建立聯系,并通過交流、互動來增加自己被錄取及獲得獎學金的幾率。套磁中比較常見的是郵件套(發送郵件交流)、面套(見面拜訪與交流)、會議套(參加學術會議探討交流)
4人脈力量
包括但不限于你的家人親戚、朋友同學、學長學姐、老師以及行業大牛等等人脈為你進行內推
5學校與國外院校的官方合作項目、留學機構、中介推薦等
常見的無效科研有哪些?
1追求數量忽視質量
首先我們要清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
從招生官的角度來看,他是希望能通過科研經歷看到申請者區別于其他競爭者的個人特質與能力、科研收獲以及對申請者未來發展的影響。
所以,科研的重點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質量,一段與專業學科相關且認可度高的科研經歷才是有效科研。
2硬實力提升與軟實力提升主次混淆
也許有些同學聽說了軟實力很重要,所以馬上將主戰場轉移到背景提升上(主打一個聽勸是嗎哈哈哈)
但是但是,劃重點!學校對申請者實力的重視程度是硬實力>軟實力。在硬實力還有提升機會的前提下,我們仍要把重點放在硬實力提升上,而把科研等背提經歷作為“錦上添花”,不管是留學、考研還是保研,好成績是必需項。只有在面臨硬實力無法繼續提升的情況下,才將重點轉向科研等背景提升。
3每個專業都需要進行科研等背提?
不同類別的專業對背提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千萬不要盲目進行科研
比較推薦將科研經歷作為背提的專業有:
幾乎所有理工科專業、學術性質偏強的學科
小部分商科專業(如金融理論等)
偏研究型的文科(如社會學、歷史學等)
偏金融理論的學科(如會計、管理科學等)
對于實踐導向的文商科專業則不適合進行科研經歷,而是比較看重實習方面。
機械工程(ME)、大數據(CS)等這部分專業既可以偏重實習也可以偏重科研。
想要申請留學的家長和同學,關注丁博士出國留學“微·信·公·眾·號”了解詳情!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