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揭示了吡蟲啉及其代謝物在蘋果上的消解行為及潛在風險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瓜果質量安全監測與控制技術團隊在環境科學領域Top期刊《Chemosphere》上發表題為“Dissipation behavior and risk assessment of imidacloprid and its metabolites in apple from field to product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蘋果中吡蟲啉及五種代謝物田間、貯藏和加工過程中的遷移降解轉化規律,并對其最終的殘留進行風險評估。研究結果深入解析了蘋果中吡蟲啉及其代謝物的消散動力學和殘留水平、準確評估其原料和加工過程中的風險。
研究結果發現,吡蟲啉在推薦劑量下的半衰期為10.5天, 在5倍推薦劑量下的半衰期為15.8天,吡蟲啉在5倍推薦劑量下的半衰期是標準劑量的1.5倍,但吡蟲啉在安全間隔期的最終殘留量低于國家規定的最大殘留限量。在貯藏過程中,在推薦劑量和5倍推薦劑量下的半衰期分別為40.8 天和 46.2天,這可能是由于蘋果貯藏過程中的生物活性降低和農藥的揮發等減少所致。在果汁、脆片、果醬、罐頭、蘋果醋和酒加工過程中,澄清和慢燉對吡蟲啉及其代謝產物殘留量的變化沒有影響。吡蟲啉及其代謝產物在其它加工過程中的加工因子均小于1,所有的風險商(RQ)均<1,表明蘋果中吡蟲啉的飲食暴露風險是可接受的。同時,鑒于殘渣中的殘留量較高,吡蟲啉及其代謝物在副產品中的潛在風險應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鄭果所田發軍副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謝漢忠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所級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統籌項目和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的支持。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