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潘文婷
2021年初,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社區入選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作為一個面積僅3.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多達10萬人的高密度城中村社區,治理有序、鄰里相親的背后,是社區以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為基礎,堅持黨建引領城中村善治大棋局的生動實踐。
黨建為統領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南嶺村中流傳的這句樸素語言,傳遞著群眾對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的期待。作為深圳市第一個“村改居”社區黨委,南嶺村社區黨委始終擔綱社區治理“主心骨”,集眾智、聚眾力、成眾事。
定下“好機制”。樹起“先定制度后定事”的規矩,率先響應“政企社企分開”改革,健全社區班子聯席會議和黨群聯席會議制度,以強有力的制度規范增強社區治理定力。建立“眾平臺”。推動建立街道、社區、居民縱向三級區域化平臺,調動駐街單位、股份公司、物業公司、園區企業、義工志愿者等群體力量參與社會治理。
吹響“集結號”。借助“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推動治理重心下移。2019年在處置一起涉3000名工人的群體性勞資糾紛事件時,區街單位一線集結、現場辦公,最終穩妥化解。
法治強保障
村口交通有人守、垃圾分類有提醒……在這個擁有10萬人的龐大社區,各類事務能有條不紊,得益于法治建設。
多元普法。建設法治主題廣場,開設“每周說法”直播課堂,組織“模擬法庭進校園”等活動,開展沉浸式法治宣傳教育。遇事找法。深入推進“一社區一法律顧問”,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把公共法律服務延伸到群眾身邊。打造“個人品牌調解室”,成功調解由疫情引起的租賃、勞資糾紛近500起。依法辦事。在社區綜合建設、財務管理制度等方面制定10余項制度,建立公示評議、監督反饋等機制,讓社區日常事務有規可依。
德治揚正氣
“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單位”……600余項榮譽加持,南嶺村被稱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典型范本”。
一顆紅心。南嶺村“致富思源展覽館”作為深圳市“四史”學習教育實踐基地,今年來已接待4000余人參觀。一件件老照片、歷史實物,展示了南嶺村改革開放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提醒來往人群終身不忘“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一同傳承。倡導富而好勞、富而崇德、富而好學……經過41年的沉淀,南嶺村總結出50條村規民約,涵養出南嶺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一起商量。近年來,隨著“街坊議事堂”平臺的建立,以及“家和萬事興”“都挺好”等志愿調解隊伍的成立,居民越來越習慣有商有量解決鄰里糾紛。
自治增活力
“過去以‘管’為主的傳統社區管理模式正逐步轉變為以民主自治為理念的新型社區治理模式。”一位在社區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如是說。
開通“民意直通車”。在今年黨史學習教育中,街道推出“南事找我辦”,主動征集、精準回應群眾急難愁盼事881件。“不用被路邊炒米粉的油煙味熏了”“旁邊的工地終于在大晚上消停了”……不少南嶺村居民表示:“有了‘南事找我辦’,事情很快就解決了。”
打造民生“幸福地”。居民幸福感不僅體現在“自己的事自己說了算”。比如不定期組織社區居民對社區重大事務進行集體商討,讓居民意見直達社區領導班子。這種幸福感同樣體現在集體經濟發展上。南嶺村實現“敲鐘上市”,村集體固定資產達35億元,股民分紅達17萬元,走出了一條村集體轉型的新路。
當好百姓“主心骨”。“被你們追過一次,就真是對社區防疫工作放心了!”一位做完核酸檢測后的居民對社區干部說。在這場“全民戰”中,社區黨委始終帶著黨員干,沖在群眾前。因工作扎實,社區黨委獲評2020年深圳市抗疫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先進集體。
審讀:譚錄崗 蔣祝璇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