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是廣西把這件事情披露了出來。其他省份的大學成果轉化率高嗎?說不定也是0。科研經費從一開始的審批,到研究,到出成果,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問題。
有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有些人申請了科研經費,目的是為了分經費,而不是為了最后的成果。
大部分經費可能都進了教師的腰包,或者幫忙的研究生也會分到一杯羹。一直覺得,高校科研經費這一塊,如果真的去查,沒有幾所高校能經得住!
這個模式運作,大多數工科研究生都懂,錢去哪了也都知道,為什么至今還是這樣,沒有層層的利益鏈和牢不可破的裙帶關系,能玩這么持久么。一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79億元,實施科研項目702個,僅有5個項目成果實現市場轉化,占比0.71%;一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31億元,實施科研項目862個,實現成果轉化0個。 希望其他省市也公布一下,很多985、211大學拿到的經費肯定更多!
教育本來是公益性的,非盈利的。但現在的高校呢?誰能申請來項目經費誰就是大牛,評職稱的時候還按照申請來經費多少來定,誰拉的錢多誰上,紙醉金迷,成果可有可無。
雖然科研成果轉化確實重要,但是,科研是一個長期投入緩慢產生成果的過程,很多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是有延時性的,幾十年前上百年前的科研成果可能到了現在、現在的科研成果到了幾十年上百年后才會產生巨大作用。
科研是長期投入,比如重磅藥物基本都是10億 10年。1.3億經費800多項目,平均每個10多萬,1-2年時間指望出多少成果呢? 科研是個長期的事情,還希望社會能多一些耐心和包容。當年倪光南搞漢卡,因為各種原因被下馬的悲劇千萬別再上演了。
并且,科研本身就是在摸索,是在探索未知,誰也無法保證自己研究出來的成果就一定是有用的,大多數的科研成果基本上都是短期無用的、短期內對社會進步沒有太大推動作用的,這才是正常現象。
如老想著市場轉化,高校里的科研老想著市場轉化,那和企業有什么區別?牛頓的力學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沒辦法市場轉化吧…讓高校科研寬松一點自由一點,有一點試錯空間,有一點不求回報,有一點“不務正業”,才能回歸的科研的本質:探索。
就比如很多年前,牛頓、高斯等科學大家的理論研究,都在當時并沒有帶來什么科學發明轉化,但是在數百年之后成了很多學科、很多發明創造的的基礎理論。
不能因為暫時不能轉化應用、不能帶來經濟效益,就不去投入資金和科學家人力去研究,一切向市場成果轉化看、向錢看,是非常短視的。
但,這并不代表可以亂揮霍科研經費,不能浪費國家和人民的寶貴科研資金,需要建立健全的科研課題經費審批機制和評估機制。
這個問題說明什么?我們那么多,甚至全國加起來超過世界的論文科研成果,可能都是那種可以永遠束之高閣的論文,不能說沒有一點價值,但是絕對沒有轉化的價值,否則資本的鼻子是很靈的。悲劇,有時候就是評價指標或者說指揮棒的問題。教育。爛的不僅僅是教材,是課后輔導,還有一些制度。
所有科研課題的立項、研究、驗收,都需要經過嚴謹科學地論證和評估,所有費用支出都要經得起審查,對牛頭不對馬嘴混經費的課題要進行淘汰,對濫用、貪. 污、科研經費的人員要進行嚴懲,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在有價值的課題上。
本來就是科研,何必那么急功近利!何況科研本來就是大水漫灌試錯試出來的,追求成果轉化率,那基礎學科、文科科研都別活了。 美國的科技創新本質不就是靠超強的融資實力吸引全球人才么,真以為是他們三頭六臂啊。
說說看,你對現在高校動輒上億科研經費卻轉化率很低的情況怎么看?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