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重慶市經信委數據顯示,今年1-10月,重慶手機產量達2.57億臺,增長31.8%,保持了繼廣東省之后的全國第二大手機產地的位置。
在通過對產量、產業鏈、地方工業結構影響等多個維度的分析后,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重慶手機產業的崛起,不僅進一步確立了電子制造業在該市工業的主導地位,同時,手機產業也有望繼筆記本電腦制造業后,成為重慶經濟的另一支柱。
重塑重慶工業結構
在重慶的工業經濟中,汽摩產業長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至今已經形成了以長安為代表的多家上市公司、全產業鏈的格局。
在2009年重慶引入筆記本電腦制造業后,重慶工業格局生變,以筆電為代表的電子制造業,開始逐漸發力。
2016年,在重慶汽摩產業增速減緩、電子制造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重慶市工業經濟呈現出雙輪驅動格局——上述兩大產業合計對重慶市經濟的貢獻率將近六成,同時從細分數據看,電子制造業對地方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首次超過了汽車產業,達到33.8%。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這一變化使得重慶市工業經濟更具備抗風險能力,同時作為新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電子制造業,也有望進一步推動重慶市工業結構向更高層次演變。
從目前情況看,在重慶市的電子制造業領域,盡管筆記本電腦生產依然占據了其中主力,但不可忽視的是重慶手機產業迅速發展。
2016年,重慶手機產量達到2.86億臺、實現產值1026億元,占當年重慶電子制造業4998.7億元總產值的20.52%。
重慶2.86億臺手機產量,在全國的占比是多少?根據工信部《2016年電子信息制造業運行情況》顯示,全國全年生產手機21億臺,重慶占據其中13.61%。
就國內的手機生產格局看,除廣東省保持絕對產量領先地位外,全國另有包括重慶、河南、貴州、江西、四川等十余個省市布局了手機產業。而為什么重慶的手機產業能在最近五年內成長為全國第二大手機產地?
綜合來看主要有如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是隨著在勞動力成本、政府優惠政策的影響下,制造業西移。
第二是重慶避開了中高端消費市場,將手機產業的市場重心確定為中低端消費群體,以及發展中國家市場。重慶目前依然為“大城市、大農村”格局,中低端消費有本地化消費潛力。
第三是借助原有的筆記本電腦產業鏈條,完成了對手機產業鏈的布局。
第四是利用重慶區位優勢,如渝新歐班列開通了西線(歐洲)、南線(東南亞)貨運線路,解決了企業的物流運輸問題。
第五是重慶通過引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中國泰爾實驗室技術鑒定中心重慶代理處,就地為重慶造手機提供質量檢測、質量爭議技術鑒定等服務。
其中,除前兩條外,其余三條均為重慶所獨有的優勢。
2017年,重慶手機產量、產值規模進一步上升,1-10月重慶手機產量已經達到2.57億臺,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預計今年全年的產量將超過2016年,最終產量或逾3億臺,繼續穩固全國第二的位置。
從“制造”到“智造”
重慶在手機產業上的“想象空間”有多大?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第一是將繼續帶動就業。重慶目前手機產業主要以生產中低端手機為主,全自動化工廠占比低,技術工人在未來仍有大量的缺口。
第二是重慶手機產業的產業鏈正在逐步趨于閉環。數據顯示,目前重慶已有手機整機企業110家、手機配套企業294家,形成以整機生產廠家為中心,以攝像頭、顯示模組、觸摸屏、玻璃蓋板、主板等關鍵零部件生產為配套的產業鏈,同時與手機相關的檢測、供應鏈服務為主的手機生態圈亦出現了集群態勢,最終的可能性是進一步推動更多的手機企業落戶重慶,形成中國手機“第二城”。
但若僅以手機產量與產值衡量,重慶手機產業仍欠缺競爭力。如盡管2016年重慶的手機產量達到2.84億臺,但若折合單價計算,每臺價格僅357元。
因此第三方面是,重慶手機產業有推動當地產業進一步向智能制造方向轉型的可能性。
從趨勢而言,重慶將進一步引導企業發展智能手機。根據重慶市經信委在今年5月發布的《重慶市信息產業發展指南》,重慶手機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形成以上游零組件生產、整機生產、移動應用開發、解決方案提供、供應鏈服務、公共服務等為一體的智能手機產業生態圈。
此外,隨著電信研究院西部分院等科研機構的布局,重慶有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新一代移動通信和物聯網產業核心基地。
同時,重慶逐漸完善的產業鏈,將給未來更多的產業提供孵化溫床。因為在重慶市的計劃中,不僅希望發展手機產業,還包括VR等智能穿戴產業。
廣東是重慶手機的對標對象嗎?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無論從未來的市場需求,以及重慶手機的產業發展潛力而言,廣東的手機產量地位或難以撼動。重慶需要對標的,是在手機的技術、品牌價值方面學習廣東,即如何進一步通過技術投入、品牌培育等方式,孵化出更受市場歡迎的手機產品。
此外,重慶也應當對河南、貴州的手機產業“追趕”速度有所警惕,即在穩固全國手機出貨量第二的基礎上,縮小與廣東省差距。
21世紀經濟報道 李果 ,郭婧玉
(編輯:吳紅纓,如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系:liguo@21jingji.com;wuhy@21jingji.com)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