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魯東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聚焦“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踐行“四個服務”時代使命,圍繞省委“六個一”發展思路、“六個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個著力”重點任務,建立健全服務地方保障機制,加強高水平學科專業建設,完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構建了人才培養、技術開發與成果轉化、決策咨詢、共建共享、文化傳承與創新等“五位一體”的服務地方工作體系,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魯大力量”。
一、加強組織領導,搞好頂層設計,構建常態化、制度化的服務地方體制機制
建立完善的組織領導體制。學校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校院兩級聯動,內外協同推進”的服務地方保障機制,并成立了服務新舊動能轉換辦公室(服務地方辦公室、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組織協調全校開展服務地方工作;各二級學院也成立服務地方工作的相關部門,組織開展本學院服務地方具體工作。
形成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學校制定實施《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行動計劃》《服務煙臺現代化強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服務黃河國家戰略行動計劃》,編印《服務新舊動能轉換成果匯編》,各二級學院按照學科專業對接領域,布局創新平臺、團隊建設,培育服務地方科研成果,深化產教科教融合,構建上下聯動、內外推進的服務地方工作機制。
出臺切實有效的考核激勵政策。學校將服務地方工作納入關鍵發展目標績效考核范疇,深入推進以質量、績效、貢獻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改革和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人才評價制度,修訂專業技術崗位晉升、考核辦法,增加服務地方工作條件占比,落實國家科研“放管服”改革和技術成果轉化收入所得減稅政策,加大橫向科研績效獎勵和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充分調動科研人員服務地方發展的積極性。
二、堅持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培養、培育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建設區域人才集聚高地。學校以高校黨委書記人才工作項目為抓手,堅持“學科 領軍人才 團隊”的人才工作思路,重點引進和培養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學術領軍人才和海外優秀創新人才,打造校地人才共同體。近年來,學校全職引進高層次人才18人,青年博士200余人,培育省部級以上人才工程入選專家28人次,使學校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蓄水池。
打造引領區域創新發展的高水平學科。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學校加強集成電路、海洋應用特色學科群建設,在山東省首批“雙高”(高水平大學、高水平學科)建設中,魯東大學水利工程學科被確定為優勢特色學科,是全省同類學科中唯一的高水平建設學科。發揮學校教師教育優勢,整合提升教師教育學科群水平,積極打造山東半島唯一具備學士、碩士、博士培養體系的教師教育學體系。
探索新工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的有效路徑。學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一流專業和專業群建設。目前,學校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4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7個,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專業群3個,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專業群2個,國家級、省級一流專業在2022年本科招生專業總數中占比達50.82%。學校深化產教融合,與綠葉生命科學集團聯合建設了綠葉生命與健康產業學院、綠葉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并獲批全省首批現代產業學院;與全球知名的盈科律師事務所共建了盈科法學院,培養地方所需、企業急需的高水平涉外法學人才。
三、堅持科技創新“四個面向”,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學校大力倡導面向未來、跨專業、跨學科的科學研究,建立自由探索和需求導向的科研引導機制,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開展科研選題。近年來,學校立項國家級科技項目105項,省部級項目208項,立項經費1.2億元。發表并被SCI、EI收錄的高水平論文922篇,出版專著4部,獲授權發明專利242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
建設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學校統籌布局,構建資源配置優、創新能力強、服務水平高、運轉能力好的科研創新平臺體系,培育建設具有高度靈活性和適應性的交叉學科研究基地,建有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省級以上平臺10個,與煙臺市政府共建煙臺新舊動能轉換研究院等創新共同體23個。與綠葉生命科學集團、盈科律師事務所等聯合建設了綠葉生命與健康產業學院、盈科法學院等集產學研轉創用于一體,互補互利互動多贏的示范性協同育人平臺,培養產業所需、企業急需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學校著力加強全功能標準化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建設,獲批山東省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山東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近年來,學校承擔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轉讓等社會委托項目634項,其中,成果轉化88項,到賬經費1.8億元,學校橫向科研經費占科研總經費的比例呈逐年增長態勢,到2021年已超過70%。學校連續多年被煙臺市委、市政府授予“煙臺發展突出貢獻單位”“十佳駐煙單位”等稱號。
四、圍繞產業需求,加強技術攻關,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
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學校依托國家級人才李正教授帶領的團隊,與山東東儀光電儀器有限公司聯合成立山東省半導體器件與光電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研制開發了具有低電容、低噪聲、高靈敏度、高分辨率的單元面積≥314mm2的大面積硅漂移SDD探測器芯片,承擔“用于CT核心部件硅漂移探測器陣列芯片的研發與產業化”山東省重大創新示范類項目,并依托該項目在煙臺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注冊成立山東光探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進一步推進項目產業化。
服務高端裝備產業發展。近年來,學校依托與煙臺拓偉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的煙臺智能技術應用聯合創新研究院,開發了系列4—6自由度關節型工業機器人、“高壓帶電智能巡檢機器人”等類人機器人產品和“軸承圈智能車削制造系統”等智能制造系統,打造了“智能精密鑄造工廠”等一批系統集成示范項目。研發無損傷智能分選系統,聯手打造“免保貸”商業運營模式和“政銀保企”協同服務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為服務煙臺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撐。
服務醫養健康產業發展。學校依托特醫食品研究院,開發“呵本”系列20余款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其中,“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粉”等15款產品配方在多家公司實現轉移轉化,打造了魯大特醫品牌。此外,學校體育學院還與煙臺市殘聯共建煙臺市助殘服務基地、煙臺市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師生深入社區、特教學校、兒童福利院等開展社會調查、訓練競技、體育康復等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2019年,學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助殘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是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
服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依托煙臺市動物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張興曉教授團隊主動承擔煙臺市新冠肺炎疫情應急攻關專項“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流行期氣溶膠檢測與環境控制技術研發”課題,在省內率先研制出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經煙臺奇山醫院臨床驗證,該試劑盒將核酸檢測時間縮短至20分鐘,檢測準確率達99%以上,具有操作簡單、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等特點。團隊帶頭人張興曉教授因此被評為“煙臺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擔當作為標兵”。
服務海上航天產業發展。學校聯合中集海工院,協同航天一院、航天五院等建設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重點開展海上航天專用裝備、測控指揮一體化技術、海上發射用火箭適應性技術及衛星數據應用等領域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為常態化、高頻化海上發射與回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圓滿完成多次火箭海上應用發射保障任務。該中心首次以“揭榜組閣”形式,承擔“海上衛星發射與回收”“運載火箭海上發射與回收設計及仿真驗證系統”等省、市重大創新工程項目,有效服務保障了中國東方航天港建設。
學校也被中國宇航學會批準為單位會員,是目前山東省高校中唯一的單位會員,體現了業界對魯東大學在海上航天發射領域技術研發和保障水平的認可,這為學校在海上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五、加速涉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工程建設
打造全鏈條服務鄉村振興模式。學校整合校內涉農資源,與煙臺市農科院共建煙臺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圍繞田園綜合體規劃、土壤改良與修復、農林作物遺傳育種、新型種養模式推廣、智慧農機研發、農技人才培養培訓開展全鏈條式服務;助力魯渝扶貧協作,在巫山設立魯東大學博士工作站,打造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廢棄菌糠做有機肥還田循環農業模式。
助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學校發揮規劃策劃和科技創新優勢,挖掘地域特色和資源稟賦,策劃了煙臺海陽市朱吳鎮、煙臺市牟平區莒格莊瓦善古村落民俗旅游和智慧農場、煙臺棲霞市黃燕溪谷等“十百千”“一村一品”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大戶莊園齊魯樣板示范區”創建策劃項目也獲批山東省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工程項目。
由學校16位女博士組成的“農林作物遺傳育種”創新團隊主動投身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獲得“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山東省三八紅旗集體”“煙臺市巾幗建功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這是對女博士創新團隊在科技興農、技術助農、校企富農、育才惠農中的實踐和貢獻的高度認可與鼓勵。
六、貫徹落實黃河國家戰略,助力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助力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濕地修復。學校依托海岸研究所,協同青島海大海洋能源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海洋工程安全保障技術創新中心,與勝利油田聯合建設“海洋工程安全野外科學研究觀測站”,為勝利油田提交《油氣勘探開發與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協同發展建議報告》,圍繞勝利油田高質量發展與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提出9項意見、建議;依托濱海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育實驗室以及濱海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協同創新中心,針對目前黃河三角洲濕地退化與景觀破碎化問題,聯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聯合基金重點項目“黃河三角洲濱海鹽沼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機制”,從生源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及水鹽調控角度提出“逐級修復”的退化濕地生態修復技術新思路。
開展鹽堿地治理工作。依托趙英教授帶領的“土壤水文學”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學校于2020年同東營市政府合作建立了“魯東大學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產教融合東營基地”,并獲批東營市土壤健康與生態農業重點實驗室,在鹽堿地土壤改良、水鹽調控、種養循環農業、堿蓬檉柳生態過程、互花米草入侵防治等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發表科研論文30余篇,獲批專利10余項。
開展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工作。依托學校農林工程研究院,開展植物耐鹽基因挖掘、功能驗證和耐鹽植物新品種培育工作,在東營試種速生耐鹽堿楊樹新品種(系)50余個。依托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站傅金民教授團隊,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及東營市建立800畝繁育基地,加快草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培育的“魯濱1號”溝葉結縷草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大力促進了鹽堿地區植被覆蓋。
開展新型種養模式推廣工作。省科技特派員、農學院孫國華教授領銜的海參研究團隊探索出黃河三角洲刺參池塘生態養殖模式,選育出適合黃河三角洲池塘養殖的刺參抗逆新品系“華春1號”,該成果在山東華春漁業有限公司實現轉化,推廣養殖1000余畝,產生經濟效益150多億元。學校還依托食用菌團隊,在濱州、東營等鹽堿地地區大力推廣適合鹽堿地羊肚菌、大球蓋菇等新型、高附加值食藥用菌的種養模式,助力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建設。
七、發揮人文社科優勢,助力打造文化傳承創新高地
發揮智庫作用,為區域發展決策提供參考。學校發揮人文社科“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建設一批高水平智庫平臺。多年來,持續開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設研究,相關成果多次被納入全國兩會重點議案、提案。“環渤海城市與經濟區協調發展研究”獲得2018年山東省社科特等獎,“山東省‘雙一流’建設的現實困境與建議”被省社會科學院在《科研要報》中上報,相關建議被省教育廳采納,指導全省“雙一流”建設。
服務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依托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杰出校友張煒,學校打造了集文學創作、研究、交流、教育、展陳于一體的張煒文學研究院和文學博物館,同時舉辦了“兒童文學周”“萬松浦文學獎”評選等系列品牌活動,為繁榮山東文學創作、培養寫作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藝術學院還聯合煙臺市委宣傳部,創作排演了大型情景組歌《紅色膠東》,全面展示了紅色膠東承載的黨建史、革命史、奮斗史、開放史、筑夢史,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學校歷史文化學院、膠東文化研究院等,著力加強膠東文化、開埠文化、紅色文化研究,出版了《明朝朝鮮使臣筆下的山東研究》《紅色魯東》等著作,助力煙臺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膠東紅色文化龍頭城市建設。依托體育學院,學校學子在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第十四屆全國學生運動會、山東省第十六屆大學生運動會等重大賽事中獲得金牌30枚,為體育強省建設貢獻了力量。
魯東大學將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依托學校優勢特色學科和高水平創新平臺,努力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上走在前、在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簡介:徐東升,魯東大學黨委書記。)
作者:徐東升
編輯:扈美辰
審核:王驕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