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路在腳下 前行,尊崇相伴
——各地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工作成效掃描
這個冬天,全國退役軍人倍感溫暖。12月14日,隨著退役軍人、其他優撫對象優待證申領工作正式啟動,這張全國統一制發、統一式樣、統一編號的特殊“身份證”,在萬眾期待中與退役軍人見面。有老兵留言:“優待證色彩鮮紅,象征著退役軍人新的一年、在新的人生道路上紅紅火火。”還有老兵感慨:“祖國永遠不會忘記曾經付出過青春的我們……”
誠如斯言。《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施行以來,各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深入開展“法律政策落實年”活動,各項保障措施落實落地,全社會尊崇退役軍人的氛圍日益濃厚。
走進江蘇、安徽、寧夏三地,筆者欣喜地看到:這一年,退役軍人的轉身之路更通暢,前行之路更寬廣。他們中的許多人找到人生的新坐標,在新的崗位繼續“戰斗”;許多人在市場搏擊中越過山丘、乘風破浪;許多人在尊崇優待中,收獲滿滿的幸福……
江蘇省淮安市
“品質”打底,轉身之路更舒心
■張傳杰 鄭 鳴
江蘇省淮安市,退役軍人“一站式”辦理退役報到、落戶登記、社保接續等手續。張傳杰攝
“登上回家的專車,我心中感到幸福和自豪。這是我成為‘退役軍人’后,感受到的第一份尊崇。”12月2日,在駐江蘇省淮安市某部服役16年的老兵李亮,佩戴大紅花,登上印有“幸福專車”“光輝歷程、安全守護”字樣的專車,光榮返鄉。
這不是李亮第一次體驗“幸福專車”。兩年前,妻兒到軍營看望他,也享受過同樣的尊崇。今年“退役季”,淮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攜手擁軍企業,再次開通“幸福專車千里行”。從送軍屬到部隊團圓,到接退役軍人返鄉,退役軍人保障法施行以來,淮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服務保障工作越做越扎實。
淮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陳繼業介紹,“幸福專車”項目是淮安市打造“品質安置”全鏈條工程的第一步,他們把退役軍人移交安置工作關口前移,讓退役軍人“離開部隊受尊崇,轉業安置更暖心”。
品質安置,于細節上見功夫,在“好”字上做文章。11月9日,淮安市盱眙縣,2021年度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積分選崗現場。在西藏邊防某部服役16年、多次立功受獎的退役士兵劉創,憑借排名第一的檔案積分,第一個挑選安置崗位。“戰友們都很優秀,真沒想到我能第一個選崗。”在選崗確認書上鄭重地簽下名字后,他高興地撥通妻子的電話,第一時間分享喜訊。
和劉創一樣,今年以來,按照“公開崗位、積分選崗、監督見證、移交檔案、簽訂合同”的流程,淮安市175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軍人,按照檔案積分順序,一次性完成選崗。選崗過程公平、公正、公開,做到了部隊、退役軍人、用人單位“三方滿意”。
“服役期間所做貢獻越大,安置保障越好。”副營職軍轉干部王彬,對這句話感受尤為深刻。按照基本條件,王彬原本只能安置到部隊駐地所在的縣直機關,但憑借在部隊參加重大任務、榮立二等功的優異表現,被優先安置到市級機關部門。
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當前,多地退役軍人安置存在崗位籌措困難。“再難不能難退役軍人”,為確保安置質量、安置進度“雙提升”,今年以來,淮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力量主動出擊、多點發力,探索退役軍人安置工作新路徑。
他們對全市5大市屬國有控股集團逐一走訪,通過召開專題座談會、觀看衛國戍邊宣傳片等形式,激發國有企業接收安置退役軍人的自覺性,累計爭取崗位35個;探索國有企業安置對象到村(居)掛職鍛煉安置新方式,20余名有志于扎根基層的退役軍人奔赴村(居)上崗,順利就業;實施重點對象直接安置、專業人才對口安置、特殊人才選調安置、具備資格轉任安置相結合的“直通車”安置舉措,打通軍轉干部進入公安、人武等系統的“綠色通道”,幫助32名軍轉干部進入心儀單位。
“品質安置,全程發力,既要接收好、安置好,更要服務好、保障好。”陳繼業介紹,做好安置工作的同時,他們全力構建跨部門“軍人退役一件事”聯辦機制,為1300余名退役軍人“一站式”辦理退役報到、落戶登記、社保接續等手續;待安置期間,通過崗前培訓、實景教學、實崗鍛煉、“軍轉干部進高校”導師制專項培養等形式,幫助退役軍人提前進入職場狀態……一系列暖心之舉,讓退役軍人轉身之路更舒心,讓現役軍人練兵備戰更安心。
安徽省
市場思維,老兵立業新戰場
■婁 程 梅良仿
風味燒雞、長淮豬蹄、鴨爪、鴨頭……10月中旬,在安徽省蚌埠市舉辦的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上,退役軍人、蚌埠市非遺傳統醬料制作技藝傳承人劉翔制作的特色食品,廣受賓客歡迎。
這幾年,劉翔過得跌宕起伏。2008年退役、2012年開始在餐飲領域自主創業,他的生意曾蒸蒸日上。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餐飲業造成嚴重影響,合伙人退股、大量原材料庫存積壓、資金鏈瀕臨斷裂……劉翔一籌莫展。
去年底,經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選送,劉翔獲得參加“退役軍人創業特訓營”的機會。這次在中山大學舉辦的培訓班,雖然只有短短數天,但讓他深入了解到退役軍人創業貸款優惠政策,并結識了多位能夠為他提供幫助的“老班長”。憑借優惠貸款的支持,劉翔的事業迎來轉機。如今,他經營的調料加工廠和預包裝食品公司生意興隆,產品供不應求。
告別軍營,在市場上經風歷雨,劉翔是萬千退役軍人的代表。安徽是兵員大省,現有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近180萬名。今年新增退役人員2.5萬名,其中,就業創業人員約占90%。
從“戰場”到市場,環境不同、“打法”不同。如何幫助退役軍人適應全新考驗、實現自身價值?安徽省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錨定市場需要,助力退役軍人搏浪弄潮。
馬鞍山市退役軍人沈杰剛退役時,不清楚就業方向,對未來有些迷茫。在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安排下,沈杰參加了退役軍人適應性培訓班,很快掌握了辦公自動化、法律法規和公文寫作等知識,順利入職當地一家互聯網公司。
“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與企業達成協議,優先錄用退役軍人。5年以上兵齡的退役軍人免試入職,并且提供帶薪培訓,給我們吃了‘定心丸’。”從事著喜歡的職業,感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優待,沈杰干勁十足。今年6月,工作剛滿5個月的沈杰升任市場部主管,月收入過萬元。該公司人事部經理表示,退役軍人肯鉆研、能吃苦,經過培訓后,專業素養更符合企業需求。“這樣的退役軍人來了就出活兒,我們還需要100名!”
如果說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培訓是退役軍人走向職場新天地的重要“跳板”,那么瞄準市場需求、讓退役軍人擁有“一招鮮”的專業技能,則是其順利“起跳”的關鍵。
六安市霍山縣退役軍人熊福林2017年退役后,當過快遞員、干過油漆工,但心中始終有個創業夢。由于缺少專門性技能,他探索多年,卻苦于沒有門路。熊福林家門前有一片荒灘,土地開闊環境好,適合搞家庭養殖。在霍山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鼓勵和支持下,熊福林建起了養雞場,第一批引進8000只雞苗。
養雞是個技術活,缺乏養殖經驗的熊福林如何把雞養好?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再次伸出援手。在他們的協調下,縣畜牧局安排技術人員上門,手把手教授家禽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技術。每到關鍵節點,技術人員都上門跟進指導。今年6月,3800只成品雞出欄,熊福林一次性就賣出了10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周邊群眾紛紛發展養殖產業,日子越來越紅火。
如今,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平臺思維已成為安徽省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的“三把利劍”。從軍事人力資源轉身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退役軍人走上人生立業的“快車道”。
據介紹,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已與省內13家銀行簽訂擁軍優撫合作協議,對退役軍人創業實行補貼、稅費減免,推動合作銀行完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2021年已發放“擁軍貸”等專屬信貸產品70多億元。依托安徽全省上百家退役軍人技能實訓基地,組織“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大力搭建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會、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大賽、退役軍人創業特訓營等線上線下就業創業平臺,讓有就業意愿的退役軍人“不挑不揀一周就業”。
截至目前,安徽省累計開展退役士兵技能培訓4.1萬人次,高職擴招、普通高校專升本累計錄取7.93萬人,提供就業崗位90余萬個。
退役軍人在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梅良仿攝
寧夏回族自治區
厚植沃土,“紅色名片”更鮮亮
■張國勤 王 龍 楊淑瓊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南部的六盤山,是紅軍長征時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被稱為“勝利之山”。今年清明節前夕,寧夏固原市弘文中學的師生們再次徒步前往六盤山下的彭陽縣任山河烈士陵園,為長眠在這里的300多名烈士掃墓。這一傳統,在弘文中學已延續26年。
徒步往返54公里、用時15小時,2000余名師生翻山越嶺,一路互相鼓勵、用心體會,崇尚英雄、爭做英雄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生根。初二學生馬兆宇說:“我要學習烈士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這是寧夏開展紅色教育、厚植國防熱土的一個剪影。退役軍人保障法施行后,寧夏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一張張關愛退役軍人、尊崇英雄烈士的“紅色名片”愈發鮮亮。
“退休10多年了,國家還惦記著我,再次聽見聲音的感覺真好!”楊學峰是1978年退役的老兵,當年執行爆破任務時,右耳聽力損傷,生活受到很大影響。為幫助更多的“楊學峰”解決實際困難,寧夏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社會力量發起“愛可以用聲音傳遞”關愛項目,免費為972名60歲以上、生活困難的聽力障礙退役軍人佩戴助聽器,把溫暖送到他們的心坎上。
享受全身體檢,參加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健康講座,游覽西柏坡革命圣地……在河北省優撫醫院療養的9天里,61歲的寧夏退役軍人馬領良過得溫馨而充實。今年7月至10月,寧夏退役軍人事務廳分3批組織350名烈士遺屬、榮立二等功以上功勛退役軍人等,赴河北省優撫醫院短期療養。
“這次療養,不僅使身體得到全面檢查,也讓我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真切感受到偉大祖國的飛速發展。”馬領良談及感受時說道。
組織退役軍人赴外地優撫醫院短期療養,是寧夏落實退役軍人事務部《關于加強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工作的意見》的一項重要舉措。“我們努力把退役軍人保障工作做細做實,撲下身子為退役軍人謀幸福、辦實事,讓老兵的幸福看得見、摸得著、說得清。”寧夏退役軍人事務廳擁軍優撫和褒揚紀念處負責人溫皓說。
連續17年提高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義務兵家庭優待金在原基礎上增加約1倍、確保傷殘退役軍人醫療報銷100%嚴格落實……截至目前,寧夏累計從醫療、教育、交通等8方面出臺161項具體措施,為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提供“普惠 優待”服務。在這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上,尊崇退役軍人的土壤越積越厚、越植越深。
寧夏固原市弘文中學師生徒步往返54公里,到任山河烈士陵園掃墓。王 毅攝
制圖:扈 碩
從“紙面”走向“地面”
■陳繼業
江蘇省盱眙縣,待安置退役士兵現場公開選崗。張傳杰攝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習主席高度重視退役軍人工作。習主席強調:“要關愛退役軍人,他們為保家衛國作出了貢獻”。作為我國第一部關于退役軍人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將許多退役安置、褒揚激勵等方面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律規范,為維護退役軍人合法權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提供了法治保障。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退役軍人保障法施行以來,各地順應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的新形勢和廣大退役軍人的期待,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配套改革扎實推進、尊法氛圍日益濃厚。但不容忽視的是,由于我國退役軍人群體數量龐大、各地發展情況不同,加之一些歷史原因,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客觀上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
例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組建時間尚短,軍地之間、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機制需進一步完善;部分地區對退役軍人保障法的宣傳還不夠深入、具體,導致有些退役軍人對政策理解不夠清晰,片面地認為僅靠一部法律就能解決涉及退役軍人的所有問題和訴求;部分地區被動落實政策法規和上級要求,簡單照搬其他地區做法,工作創新性不足;在就業創業退役軍人的教育培訓上,有些地區習慣于搞整體“漫灌”,不能緊貼市場需求和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意愿,培訓效果打折扣,退役軍人缺乏獲得感。
從“有”到“優”貫徹落實退役軍人保障法,不是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獨角戲”,而是軍地雙方相互配合,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力量同頻共振的“交響樂”;不是簡單照搬照抄、模仿復制,而是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對法律條文進行科學解構,做到基本要求與創新舉措相結合,步調一致與特色落實相統一。
高質量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歸根到底是堅持以人為本。退役軍人工作者要始終以退役軍人為中心,既“心中有光”,又“腳下沾泥”,撲下身子服務保障,創新實干拓寬思路,讓法律條文從“紙面”走向“地面”,走進退役軍人心里,變得更富質感、更有溫度。
來源: 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