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巡檢機器人正在助推電力行業走向智能化。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提出,傳統能源企業轉型走向智慧化、數字化、信息化已成為大勢所趨。
當下,我國的電力事業正處于蓬勃發展期。
一邊是海量變電站的投工投產使得人力資源日趨緊張;
另一邊是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升級要求迫在眉睫。
“新物種”智慧電廠在雙重的挑戰和機遇下被催生。
過去在傳統的電廠中,主要通過人工進行相關設備的簡單檢查。
巡檢不到位、巡檢結果無法數字化等痛點在其作業場景中凸顯。
而在全新智慧電廠中,一種新型的服務機器人——智能巡檢機器人開始被廣泛應用。
這種24小時待命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可以通過機器人本體去實現自動、自主巡檢。
不僅可以提升運維檢測效率,還能夠幫助解決上述的勞動強度大、檢測質量差、主觀因素多等諸多由人力帶來的缺陷。
另外,除了能夠幫助傳統電力企業在輸、變、配環節實現無人化外,智能巡檢機器人的軟件能力也正在助推電力行業走向智能化。
如機器人可以借助AI算法的加持,對巡檢數據進行收集和對比,進而進行趨勢分析,及時發現電網運行的事故隱患和故障先兆,增強供電可靠性。
當然,機器人在為傳統電力行業帶來可觀實用價值的同時,電力行業也在為智能巡檢機器人提供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商業價值。
有報告數據預計,變電站巡檢機器人市場潛在規模將達到 400~550 億元,配電站巡檢機器人市場潛在規模在 200~300 億元。
技術和政策雙重利好的影響下,電力巡檢無人機處于成長期到成熟期的過渡期,預計年市場規模在 30-50 億元。
智能巡檢機器人是梧桐樹資本在硬科技投資中的重點關注板塊之一。
梧桐樹資本副總裁馬龍曾深度研究巡檢機器人賽道,由馬龍撰寫的《巡檢機器人行業研究》還曾得到多家創投媒體以及機器人公司的轉載與引用。
為了向大家進一步解析智能巡檢機器人的應用前景,3月17日,科創最前線&投資人說邀請到了梧桐樹資本副總裁馬龍,和觀眾一起探討了《智能巡檢機器人如何助力傳統能源企業轉型升級》的話題。
以下內容基于梧桐樹資本副總裁馬龍的演講整理,科創最前線&投資人說編輯。
關注「科創最前線」公眾號,后臺回復“梧桐樹資本”,可獲取本期直播回放地址。
01
為什么近兩年
國內機器人投資開始爆發?
國內機器人投資這兩年的爆發,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機器人需求開始大量爆發。
實際上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有3個核心驅動力:
機器換人的技術成熟度和成本拐點已經到達;
市場需求倒逼生產端改造,生產更加柔性化;
經濟下行驅使企業需要利用更加先進的技術實現精細化運營。
這些原因都促進著近兩年機器人在產業端的需求集中爆發。
第二,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直接驅動了機器人產業的加速,以及大國博弈加速了國產自主可控替代的加速落地,給國內機器人本體及上游核心零部件廠商提供了新的機會。
第三,各地政府也在支持鼓勵推動中國全產業鏈建設。
目前機器人本體其實國內外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目前國內的集成商通過對進口產品的代理,已經具備了比較好的本地化服務能力。
這幾點核心原因,加上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技術的突破,都讓機器人國產化這件事在近幾年逐步加速。
目前來看,各形態的國產機器人處于行業整體標準定制的前期階段,這就意味著有很多創新型企業會出現。
等未來標準定制完成之后,這些創新型企業就有機會成長為行業龍頭,實現市場份額的突破。
從機器人的全產業鏈上來看,最上游是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廠商,中間是機器人本體制造商,下游是系統集成的應用,給客戶輸出解決方案。
這里每個環節其實都存在大量投資機會。
但如果真的聚焦到某個環節來看,很容易發現一個問題:
那就是單一工業機器人品類其實市場不會特別大,會出現低端競價和產能過剩的問題。
如果僅依靠本體的產品和技術,很難維持持續的領先性和利潤。
但如果通過本體去切入場景解決方案實現差異化競爭,那么是有機會支撐機器人業務的增長的。
這也是國外很多機器人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行業的主要利潤來源。
因為機器人本體不能直接服務于客戶,而系統集成商又需要機器人本體來完成解決方案。
所以梧桐樹資本比較看好的模式就是本體加集成的模式,二者相互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實際的市場數據也支撐了梧桐樹資本的觀點。
2020年,工業機器人本體的市場空間大約是300億元,而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的市場規模,大約是本體市場的3倍左右。
02
資本眼中的智能巡檢機器人
是不是一個好賽道?
從機器人的分類來看,巡檢機器人其實屬于特種機器人或者專業機器人范疇。
因為這種機器人需要考慮應對自然災害和公共事件的情況,所以對此類機器人的產品與技術等都有更突出的要求。
這種情況下,特種機器人相關企業所處的市場就不是一個特別市場化的市場,而是一個很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存在一些特定的使用場景。
例如電力系統的巡線。
在toB服務中,安全的優先級要高于合規、增效和降本,一切都要讓步于安全。
所以特種專業的機器人,都往往要用在特殊領域,面對嚴苛惡劣的工作環境,所以場景方一旦需要,基本就是剛需。
從市面上機器人整體的分類來看,市場中大約有60%是工業機器人,30%是服務機器人,10%是特種機器人,其中包括巡線機器人。
雖然比例并不大,但因為上述原因,所以剛需是非常強的。
由于這種剛需存在,導致雖然這些巡檢機器人在知名度上并不如其他機器人有名。
但在一些細分領域里,這些企業都可以做到很大的體量,并且毛利也要比一般的工業或服務機器人更高。
在梧桐樹資本的觀點中,梧桐樹資本根據巡檢機器人的技術類型,把巡檢機器人分為了“地派、天派、水派”三類。
地派指的就是無軌智能巡檢機器人;
天派指的是以無人機為代表的巡檢機器人;
水派則指的是水下作業的智能巡檢機器人。
既然巡檢機器人在特殊場景中是剛需,那么目前巡檢機器人的實際使用情況如何?
據梧桐樹資本觀察,目前,巡檢機器人主要應用在幾個方向:
電力、數據中心、城市綜合治理、農業。
電力:電力是目前巡檢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方向,無論是變電站、配電站、輸電網絡等,目前都可以看到巡檢機器人的身影。
巡檢機器人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與我們國家的國情密不可分。
因為中國建設智能電網和增強供電可靠性已經是國家戰略,所以電力智能巡檢這件事情非常剛需,甚至是政策推動的事情。
從市場規模上看,整個電力系統的巡檢機器人應用,大概是千億級規模的市場。
無論是電網,還有發電端,配電輸電端,對于這種智能巡檢的需求都非常大。
事實上,電力系統在巡檢方面的痛點非常明顯。
眾所周知,電網線路非常長,很多配電站、變電站都在很偏遠的地區。
人工巡檢成本非常高,并且很難標準化、也容易出現誤差,管理難度也高。
而機器人巡檢的動作都更容易標準化,進而接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讓巡檢變得更加智能化。
從管理運維的角度來說,機器人巡檢的成本更低、可靠度更高、安全系數也更高,并且巡檢頻次也遠高于人工。
加上如今技術成熟度的提高和成本降低,巡檢機器人都更能勝任電力巡檢的工作。
數據中心:數據中心也是應用巡檢機器人的重點。
2020年,國家倡導建設新基建,數據中心也是新基建的重點,增長規模如今已經超過3000多億人民幣,每年大約還有30%左右的增長。
與電力巡檢一樣,數據中心的人工巡檢,誤差度也比較高,并且對硬件層面的物理監測也很缺乏;
另外,數據中心巡檢的工作往往會通過外包形式執行,外包運維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因為有些數據中心涉及數據安全性問題,所以在外包員工執行的時候,是存在一定的數據安全風險的。
例如搬運存儲服務器時因為磕碰導致數據丟失等等。
所以目前市場中也開始有一些巡檢機器人正在為數據中心提供服務。
城市綜合治理:城市綜合治理所覆蓋的領域非常廣,包括安防、交通、消防等等,巡檢市場規模也比較大。
比如人或者物品掉到水里,目前還都是人工打撈救援,而未來可能就可以看到一些水下機器人來解決這些問題。
農業:相對于其他場景,農業的支付能力比較弱,但近幾年中國對農業的支持也逐漸開始加大。
實際上農業也有很多適合巡檢機器人的場景,例如無人機植保等。
03
巡檢機器人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什么?
從宏觀背景來看,梧桐樹資本也長期看好巡檢機器人的未來發展。
判斷任何一個細分賽道的長遠發展趨勢,都離不開判斷政策的走向。
各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政策的引導,近兩年國家也發布了很多促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
但無論創業者與投資人,都應該去識別政策引導下產生的需求是否是真實需求。
以過去大數據最初建設的幾年時間為例,很多企事業單位都會在大堂設置可視化大屏,宣布完成了智能化改造,尤其應對領導檢查時非常好看,但實際卻沒什么使用價值,這種事情并不少見。
所以如何厘清政策引導下的真實需求,這件事情并不容易。
如果需求沒有實現真正的商業化價值,那么市場就很難真正規模化。
創業者與投資人一定要學會識別,政策倡導下能夠創造真實的市場需求,并且提供真實的價值的機會。
梧桐樹資本強調,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坑也很多。
比如很多初創企業各方面的成熟度都不夠,卻會打一些政策牌出來融資。
這種企業在早期規模比較小的時候可能確實會有一些增長,但可能會出現后繼乏力的情況。
從科技角度來說,無論是手機、汽車、還是機器人,都屬于科技范疇。
市場上包括小米、騰訊、阿里等巨頭們,也都在對機器人進行前瞻性布局。
之所以要提前布局機器人賽道,因為機器人與手機與汽車一樣,都是一個終端,能夠獲取大量數據,而這個數據是未來智能化的基礎。
例如前面講到的電力巡檢機器人,就可以通過標準化巡檢輸出標準化數據,接入大數據分析系統,進而預測設備的損耗情況,提前進行備品備件采購運輸和更換,而不是等到設備損耗出現故障之后再亡羊補牢,降低相應的事故風險。
而這也是梧桐樹資本所指出的“本體 系統集成的整體解決方案模式”,未來的市場空間將會更大。
實際上,目前國內巡檢機器人賽道已經開始出現細分領域巨頭。
他們的毛利非常高、在垂直行業具有很強的領先性、具有相當高水平的技術力與產品力,擁有強大的渠道資源。
這其實也給投資者們一定的參考價值。
投資者可以在不同的細分領域里面找到類似的公司進行投資布局。
從整體方向來看,梧桐樹資本堅定看好未來機器人和巡檢機器人方向,同時國內目前也有比較不錯的推出環境,只是有一些坑,需要盡量去規避。
04
互動環節
問:看到很多巡檢機器人就是無人車搭載視覺導航通訊等傳感器的集成品,相關技術都很成熟,巡檢機器人賽道進入門檻并不高。
那么做大數據等后端系統集成是否更具有競爭力?
答:巡檢機器人除了“地派”這種無人車之外,還有“天派”的無人機、“水派”的水下用機器人等。
無人車的進入門檻可能個別確實不高,但并不意味著所有巡檢機器人都很簡單。
例如在數據中心巡檢場景中,機房巡檢時,需要巡檢機器人拍攝機柜中機器運轉的情況,但它的拍攝需要隔著機柜門(門上有網眼,類似紗窗)拍攝機器的線路與指示燈,并對拍攝圖像進行視覺分析,到底問題點出在哪里。
這件事對機器人來說并不容易。
難點在于不僅軟硬件系統要能夠支撐,而且在視覺分析的訓練方面也是難點,需要具備相當強的行業know how。
巡檢機器人類型很多,每個機器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難點。
但歸根結底,機器人也都是一個單體終端,不斷收集數據,這些數據是未來大數據處理、人工智能的基礎。
當企業具有足夠多的數據之后,這些數據就會成為你的核心壁壘。
問:巡檢機器人在海外的競爭情況如何?出海是否容易?
答:我們曾經看過一個水下巡檢機器人,它的核心收入就來自海外。
水下其實也有非常多巡檢場景,例如養魚、橋梁船舶的水下檢測等,很多都是用水下機器人完成。
這些在國外用的很多,國內目前并不多。
中國在供應鏈層面具有優勢,機器人的生產和設計能力都很不錯,能夠生產更加小巧靈活、更低價格的產品。
這些產品放在海外,因為海外場景非常成熟,他們就會追求更高性價比,來試用國內的產品。
目前國內市場與海外市場相比,海外市場的應用場景更多更廣,國內很多場景可能我們都想不到,但海外早就已經普及了。
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做海外市場的機器人公司,回到國內之后也很容易做國內市場的原因。
雖然近兩年因為疫情和國際地緣因素影響,海外市場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整體來看,海外市場依然有機會。
問:巡檢機器人客戶場景競爭很集中,如何實現自身差異化發展?
答:巡檢機器人由于國情的原因,確實存在客戶競爭激烈的情況。
像我們剛剛回答的第一個問題,當進入門檻不高時,可能確實需要本體 集成的能力,來為場景方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也就是說,很多機器人公司可能需要提供標準化產品和定制化項目兩種能力,否則確實很難做出差異化。
而有一些場景本身就具備較高門檻,例如水下機器人等,那么作為創業公司來說,一定就是跟時間賽跑。
在有限的窗口期內跑過你的競爭對手,做出一定的市場規模和品牌優勢,你可能才是相對安全的。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