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果其然 編輯/顏文清)9月10日,“比心APP被下架”的消息,沖上了微博熱搜。
其下架原因在于,比心APP存在多個賬號利用低俗、軟色情信息誘導未成年人參與陪玩、誘導玩家用戶下單等等問題。上海網信辦和公安部門針對媒體曝光問題進行巡查,發現比心APP中的陪玩業務中的確存在嚴重隱患。根據有關部門部署,比心APP已被國內主要應用商店下架。這意味著,比心APP其“陪玩”的功能,將被永久性關閉。
陪玩的市場
有觀點認為,“陪玩”功能的全面禁止,是繼“雙減雙打三提倡”之后的又一記重拳,其意義仍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戲,即政策的延續性使然。但和先前諸多政策的不同點在于,“陪玩”功能屬于間接提供的附加內容,并非游戲功能本身,于是針對“陪玩”所采取的禁止政策,同樣并非針對游戲主體,而是由游戲衍生出的增值服務。
即使禁止“陪玩”的政策同樣具有保護未成年人的目的,但其范圍和影響,明顯要比“雙減雙打三提倡”更為寬廣和深刻。
寬廣和深刻的政策作用,來自“陪玩”自身異?;鸨氖袌鰬B勢。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19-2025年中國游戲陪玩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分析報告》,2017年,我國游戲陪玩市場規模為1.82億元;2018年增長至4.0億元,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110.1億元。
與該報告的預測相一致,2018年,陪玩平臺“暴雞電競”完成了1500萬美元的A 融資;比心APP則完成了由IDG領投的價值數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可以說經過短短10年的發展,“陪玩”已經成為國內游戲產業的另一“點金術”,有關其業務的經營邏輯,也被無數業內人士和有關專家不斷進行研究。
陪玩的經營邏輯
研究的結果,是目前的“陪玩”早就今非昔比,其先前的“利用高效的游戲內收益,不斷提高用戶的付費愿望和相關廣告收入”的經營邏輯,早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從“陪玩”的發展歷史考量,其類型大致分為三種形態。一是工會陪玩,即利用游戲內玩家自行組織的各類工會,對工會人員提供指導類型的“陪玩”,目的是同時快速提高需求人員的游戲水平和排位名次。該類“陪玩”隨著語音服務的便利而火爆,也隨著工會內部無具體、公平的收費標準而衰落,目前工會類陪玩已轉入網絡服務形式的淘寶商店,其“陪玩”的經營形態業已不是行業主流;
二是平臺陪玩,即通過特定平臺的服務,提供游戲的陪練,該陪玩的收費固定,目的和第一類類似,旨在迅速提高陪玩對象在游戲內的地位,即通俗的“幫上分”;
第三種則是線下陪玩,這類陪玩以網吧為依托,提供相應的陪玩服務,該種陪玩和游戲內容無直接關系,僅是提供“線下陪伴”的形式,無提高游戲水平的目的。
很顯然,火爆的陪玩類APP的經營邏輯,與以上三種陪玩形態迥然:其陪玩人員的“上分”水平既沒第一、二類專業,其依托的也并非實體類的網吧。
從產品邏輯來看,陪玩類APP所營造的,是“線上到線下”的過程,即通過線上的游戲將陪玩的需求轉移到線下。其提供服務,自然也不是“上分”那么單純,從被約談的內容就可以看出,其提供的,是低俗內容,以及非法的色情交易。
更為鮮明的例子,來自這類陪玩APP中,想要提供單純、合法陪玩的用戶,她們一般會在昵稱和主頁中加入“只接綠色”、“不污”等等詞語表明自己的服務性質,即自己只接正常的陪玩單,而不是所謂的“特殊單”。
因此陪玩類APP的火爆,其實和游戲的直接關系氣若游絲,唯一有聯系的,是利用游戲的社交功能從事線下的非法活動,這就好比提供黑舞廳服務根本目的,絕不是為了跳舞;色情卡拉ok提供的服務,也不是為了獲得歌唱帶來的快樂。
遵循這一邏輯,曾經火爆的“陪玩”,僅是將游戲僅僅充當一般媒介物。久而久之,“陪玩”原本單純的來自游戲本身的快樂概念,也被這類陪玩類APP涂抹地面目全非。而其構成身心傷害的對象,也不只是未成年人,還有成年人游戲玩家,其最終傷害的,還有整個互聯網環境以及國產游戲業。
曾經陪玩App中的內容截圖
背后的原因
為何原本單純、健康的種子,會結出復雜、灰色的果實?
從資本角度出發,健康的游戲行業發展,資本應起到注入活力、提高競爭力的作用,但在無序的、不健康的競爭環境下,資本的逐利性被迅速激發出來,最終會凌駕于健康發展、有序進步的基礎之上,成為非法交易的背書,惡性競爭的保證;
而從技術角度出發,游戲本身應是技術至上、創新先行,但在盲目圈錢的思維指導下,技術和創新必定被嚴重邊緣化,從而從事邪門歪道,促使非法、灰色的經營邏輯成為產業鏈的底層邏輯。
這兩點,皆是急功近利的經營心態使然,在這種心態指引之下,游戲的精神屬性早已被忽略無視,卻而代之的是游戲的產品屬性、社交屬性,在這樣的經營邏輯里,游戲正向的功能和意義早已消失殆盡,游戲成了平面的、枯燥的不健康社交的媒介物,游戲本身的哲學也遭到了最大程度的背叛。
漫長的道路
于是此次“全面禁止陪玩功能”的政策,大快人心的同時,對游戲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樣也是利好的信息。但僅僅依靠被動的政策指引,根本無法完全發揮出積極進步的全部作用。換句話說,急功近利的行業心態不改變,良性健康的實質就無從談起,正如在政策層面全面禁止陪玩功能之后,所謂陪玩的“網紅”們則紛紛準備轉入視頻直播、以及電競直播的相關業務之中。
由此看來,無論是國產游戲業還是整個互聯網產業,尚有巨大的上升空間,仍有漫長的道路需要走過。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