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日發布的“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2012—2022年十大成果”中,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的兩項成果入選。
這兩項成果分別為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江濤團隊的“CAD-1001治療PTPRZ1-MET融合基因陽性膠質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和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團隊的“北京市腦血管病大數據監測平臺”。
其中,江濤團隊基于“中國腦膠質瘤基因組圖譜數據庫(CGGA)”,繪制出全球首個腦膠質瘤融合基因譜,發現并命名了全新的融合基因PTPRZ1-MET,揭示了該融合基因持續激活下游STAT3通路是促進腦膠質瘤耐藥與復發的關鍵機制。針對這個融合基因,江濤團隊與企業聯合,自主研發MET抑制劑伯瑞替尼,并已完成全部臨床試驗,結果表明應用該新藥患者總生存期延長1倍。伯瑞替尼已申請國家1.1類新藥,上市后,將成為我國首個腦膠質瘤靶向藥物,為膠質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方案。這也是江濤團隊首次在國內開啟腦膠質瘤分子分型研究,推動腦膠質瘤診療模式由單純手術向分子病理分型為核心的綜合治療模式轉變的重要成果,相關成果發表在頂級學術刊物《細胞》(Cell)。
腦血管病是北京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殘性疾病,流行病學監測是防控的關鍵。但傳統流行病學調查存在工作量大、費用高、代表性及時效性差等問題。王擁軍團隊利用現有的醫療和行政數據,系統整合公共衛生監測、衛生行政數據、臨床研究數據、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等大數據,創建模糊匹配、精準識別的關鍵數據整合技術和一系列大數據分析方法,聯合北京市衛健委信息中心、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打造“北京市腦血管病大數據監測平臺”。這是國內第一個重大慢病大數據監測平臺,也是繼芬蘭、加拿大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基于大數據的腦血管病流行病學監測的平臺,這個平臺連續十年為北京市提供腦血管病流行病學和醫療質量監測數據,支撐了北京腦血管病相關防控政策的制定和調整,為腦血管病防控提供“北京方案”。
此外,由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張亞卓團隊開展的“內鏡經鼻顱底外科技術的研發、應用與推廣”項目也入圍最后一輪評審。
北京天壇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規范臨床研究管理,提高臨床研究質量,促進臨床研究健康發展,從而提升醫院診斷治療、預防控制疾病的能力,醫院全面加強臨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的管理,特別是參考和借鑒首發專項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質促中心的資源,近期對醫院IIT項目進行全面梳理、規范管理。此外,醫院持續加強臨床研究的院資資助力度,院內遴選出具有潛力的科研項目予以專項扶持,以進一步提升臨床醫生開展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支持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高水平臨床研究、推進醫學科技創新,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科技創新“四個面向”重要指示,提升首都重大疾病診療水平,建設首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在12年首發基金探索的基礎上,2012年,北京市設立了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簡稱“首發專項”,由市財政設立專項科技經費,由市衛生健康委組織開展醫學應用研究、醫學應用基礎研究、醫學成果轉化研究及醫學人才培養。發展至今,首發專項已經形成了首都醫學科技創新的新源頭。
為發揮首發專項優秀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組織從1990個支持項目中精心篩選出196個亮點成果,優中選優,確定了“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2012—2022年十大成果”,9月2日在由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共同主辦的2023年服貿會健康衛生服務專題的重點活動和“北京國際醫學論壇”主論壇——“2023年公共衛生高峰論壇”上發布。
?
圖:本次服貿會上,北京天壇醫院重點展示13項創新成果,涵蓋神經學科疾病診斷、治療、康復等領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