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冷宇 楊芮雯
科技創新是“國之大者”,也是“省之要事”。10月16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四川主題采訪在成都正式啟動。
會上,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品華就四川科技創新發展相關情況進行了介紹。2022年,全省研發經費投入達1215億元,居全國第8;擁有國家布局建設的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掛牌建設西部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在川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已達196個,居西部第1;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46萬家,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1.87萬家;2022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649億元、同比增長18.1%,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7萬億元,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36%;職務科技權屬改革、“科創通”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等工作獲國務院通報表揚。
區域協同創新成勢見效。高效率推進川渝科技合作,兩地科技部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4個,共同籌辦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高水平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落地國家和省級大科學裝置6個、布局引進中央科研機構25家、打造校地協同創新平臺62個。高標準建設綿陽科技城。高質量促進高新區發展,構建“1 28 N”科創服務公共平臺體系。2022年全省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6.1%。
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取得突破。構建具有四川特色的實驗室體系,掛牌設立西部第一個國家實驗室,第一批4家天府實驗室已經“組團出道”,成功完成9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加快建設產業創新平臺,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研發基地建成投用,獲批建設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等。
原始創新策源能力持續增強。全面加強基礎研究,省自然科學基金兩年支持高校基礎研究項目2600余項、經費4.2億元。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取得突破,組織實施航空與燃機、工業軟件及信息安全、川豬、生物育種、生命健康等5個省級重大科技專項,組建動力電池、先進水電裝備、氫能、釩鈦產業等創新聯合體4個,育成全國首個突破性生豬父本“川鄉黑豬”等農畜新品種100余個。在全球首次研究出可集成頻域宣布式單光子源、實現我國量子互聯網基礎研究“從0到1”的重大突破,3項成果入選202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首次發現并證實玻色子奇異金屬、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在海水里原位直接電解制氫)。
科技創新體集群加快形成。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去年新增瞪羚(高精尖特)企業達到62家、同比增長40.8%,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46萬家、同比增長42.3%,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87萬家、同比增長26.2%。著力引育高端科技人才,在川兩院院士達到62人,入選國家人才計劃達到792人,在川工作外籍高層次人才(A類)1010人,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93萬。
科技成果轉化提速增效。實施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轉化“聚源興川”行動,去年投入資金1.2億元實施首批“聚源興川”行動項目27項,支持 “華龍一號”核反應堆控制棒驅動機構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落地轉化,預計帶動實現超過120億元。大力推進成果轉化示范工程,布局建設中試研發平臺,掛牌成立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試研發平臺。
科技創新生態不斷改善。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改革以來累計確權1646項,新創辦企業540家,帶動投資118.38億元;全面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單列管理試點,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完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制度,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管理和使用自主權。完善科研人員評價激勵機制,加大科研人員獎勵力度,省科技獎勵經費總額和獎勵標準均實現翻番,提升純理論科研項目間接費用比例,激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作出貢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