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衛生雜志】
自“院校融合”以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自然”基金立項數連續4年保持高位增長,2022年,集中期立項數達到79項,位列全國醫院第22名。為了匹配這樣的發展速度,給醫院科研提供更好的決策支持與系統服務,中國科大附一院科研處也在進行一系列自我更新與變革。
中國科大附一院黨委委員、科研處處長 尹大龍
系統謀劃 深挖潛力
為應對科技體制改革和科研范式變革,科研處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成果導向,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積極系統謀劃布局,保持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主的各類國家級項目申報的連續性。
在早動員、早宣傳基礎上,醫院深挖申報潛力,配合學校主管部門,建立“醫院—科室—課題組”三級聯系機制,探索行之有效、符合“科大新醫學”特征的申報與管理措施。院內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調查”“國家基金人才及重點類項目申報意向調研”,精準掌握申報意向,廣挖申報潛力人員,全面動員,幫助大家樹立信心。
圍繞重點領域,立足醫院現有人才資源,依托中國科大、中科院優勢科研團隊,醫院組建了跨學科優勢研發團隊,引導多學科交叉優優聯合、強強合作,激發創新活力,引導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杰青、重點、重大項目、區域聯合基金等項目。
按照“分領域、分層次、分形式”的原則,組織具有針對性的院內“國自然”申請輔導會,做好基金申報全流程服務,切實提高申報質量。在2023年“國自然”申報集中期,科研處累計舉辦10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培訓會、輔導講座;牽頭相關學科按照學科領域組織申請書專場面對面輔導會15場;組織參加人才類項目申報輔導會;在申報沖刺階段篩選具有較好工作基礎的青年基金申請書進行一對一重點把關、輔導。
常態化開展豐富多樣的學術、培訓活動,包括科技活動周系列活動、“理工醫”交叉學術沙龍、臨床研究論壇等,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在省內率先開設臨床科研門診,強化科研誠信、科研倫理宣傳教育和監督懲戒,在全院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為基金申報提供了內生動力。
以服務激發科研活力
隨著科研表現對醫院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科研部門也應立足醫院發展現狀,提前布局、積極謀劃,制定針對性強、靈活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激勵措施,不斷優化流程,做好科研服務,持續激發科研活力,助力醫院科研能力與水平不斷提升。
一是做好各類科研項目的全周期過程管理。科研部門應該加強各類科研項目過程管理和服務,圍繞計劃任務書論證、年度進展報告、經費規范及時使用、結題報告等方面不斷優化流程,變被動應答為主動提醒,跟蹤項目研發進度。聚焦醫院新時期發展目標,轉變科研評價模式和導向,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機制,探索建立科學的分類評價體系,鼓勵高質量科研產出,充分發揮創新主體能動性。
二是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各類科研平臺建設。科研部門建設管理先進、服務優質、公用共享、開放高效的醫學公共實驗技術服務支撐平臺,打造技術全面、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科研平臺,服務于臨床科研和人才培養,為加快推進醫院科研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三是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管理效能。科研部門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找準醫院科研工作發展優勢和突出短板,構建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協作有力的服務管理團隊,構建智能化、人性化的科研服務體系,推動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院內人員共享科研成果及科研信息,提高管理透明度,為科研人員減負。
高水平科研支撐高質量發展
科研能力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在醫院提升科研能力的過程中,我們認為應該牢牢抓住幾個重點: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尋找新的增長點。人才是第一資源,高水平人才隊伍是推動醫院科研工作發展的中堅力量。醫院應著力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培養體系,持續加大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引育力度,不斷加強人才自主培養和青年人才儲備,打造核心科研團隊,充分釋放人才最大效能,尋找新的科研創新增長點。
完善制度建設,激發科創新活力。持續完善醫院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建設,要以國家“破四唯”政策為依據,優化學術評價體系,強化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獎勵政策,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進一步引導優質科研成果產出,推動科研成果量質齊升。
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拓展多元投入。構建醫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績效評估體系,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納入科研考核體系,創新工作模式,助力高質量臨床研究成果轉化落地。引進多方合作,鼓勵臨床醫學與其他各學科的深入交叉融合,并積極與企業、第三方機構合作,通過多種方式、途徑推動創新投入多元化,建立并完善各類聯合基金的組織實施,支持醫院的各類研發活動。
臨床研究是醫學科技創新鏈條的重要環節,是醫院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醫院要鼓勵并引導臨床人員開展大規模、多中心、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整合現有臨床研究資源,做好臨床研究平臺建設,在臨床研究設計、執行、項目管理、數據管理分析及臨床轉化等方面打造一支臨床研究專業化團隊,建設臨床醫學研究體系,為高水平臨床研究項目提高技術支持和服務。
文:中國科大附一院黨委委員、科研處處長 尹大龍
編輯:連漪
審核:孔令敏 張士國
制作:中小衛3號
本文來自【中國衛生雜志】,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