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是維持人類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重要基礎,國民營養健康事關國民素質的提升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營養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國民營養狀況明顯改善,但仍面臨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問題,這些已經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近日,由健康報社主辦、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技術支持、全國疾控宣傳服務平臺承辦、拜耳中國公益支持的營養健康服務提升行動之步入“十四五”營養健康體系建設宣傳推進會,以線上方式舉行。圍繞營養健康領域的熱點話題,與會專家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如何完善營養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
01 打造中國特色營養標準體系
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食品營養處處長徐嬌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深遠影響,疫情引發了全社會對公共衛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關注,使得群眾對以預防為主的衛生健康方針政策、健康中國戰略、國民營養計劃、合理膳食行動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統籌推進實施國民營養計劃和健康中國合理膳食行動方面,國家衛生健康委加強組織領導與統籌協調,健全各方聯動的工作機制,成立了國家級和24個省級國民營養指導委員會,形成協同推進的合力;推動營養立法和相關政策的制訂,將健康教育和營養監測納入《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完善食品安全基礎上的營養健康標準體系,比如制訂《營養健康食堂建設指南》《營養健康餐廳建設指南》等多個營養健康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加強營養科研能力和營養健康服務能力的建設,加強營養科研資源統籌,促進營養健康與產業融合發展;加強營養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國家營養人才制度的實施及社區營養指導員任務的落實;鼓勵各地開發特色農產品資源,開展20個省份的食藥物質目錄試點工作,提升基層“造血”能力,促進優質農產品的營養質量升級。
另外,我們要以“最嚴謹的標準”為核心,打造以食品安全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營養標準體系。一是正在制訂《食品安全標準管理辦法》,同時優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工作專家組工作機制和流程,以便更好地為消費者和人民群眾的健康做好服務;進一步拓寬標準跟蹤評價的渠道,截至目前,共頒布了1311項食品安全標準,其中涉及67項營養健康標準。二是優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的備案程序,目前印發了353項地方標準,清理了107項地方標準,備案了5.6萬余項企業標準。三是提供營養咨詢服務。四是持續擔任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食品添加劑的主持國,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國際食品法典標準上的話語權,提升國際影響力。
02 改善營養狀況
助力慢性病防控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慢性病與營養管理處副處長段琳表示,從《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來看,目前我國居民的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可謂喜憂參半。可喜的是,居民營養不足的問題得到持續改善,居民對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重大慢性病的過早死亡率下降;但同時仍面臨很多挑戰,最重要的是健康危險因素的流行水平仍然處于較高狀態,比如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吸煙飲酒等。特別是在不健康飲食方面,目前我國居民油鹽的攝入量仍遠高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量,膳食脂肪供能比仍超過30%的上限,還有兒童青少年過多飲用含糖飲料等問題。正是這些健康危險因素的流行,導致居民超重肥胖問題凸顯,慢性病的患病率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營養與慢性病防控關系密切,慢性病防控是營養改善工作的重要目標,營養改善是慢性病防控的基礎條件。為此,我們要在三個協同推進上進一步發力。
一是政府、社會和個人家庭協同推進。在宏觀層面,營養推進工作要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民參與的原則;在微觀層面,營養改善策略要堅持個人為主、人際互助、社會支持、政府指導的原則。營養干預要強調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社會和政府要為其提供支持性環境,形成全民健康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二是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推進。在供給側,要建立從食物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可持續的營養導向型食物系統,讓消費者有更多的健康選擇;從需求側來說,要持續做好公眾的宣傳、發動、教育等工作,賦予群眾更多選擇健康食物的技能。
三是營養干預與其他危險因素干預協同推進。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包括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其中,營養是健康促進的首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比如超重肥胖就需要強調“吃動兩平衡”,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控效果。
高質量的營養健康服務不僅要可及,更應該從服務質量、服務效率、服務效果等方面下大氣力,需要完成三個方面的轉變。
一是要從單一服務向全程服務轉變。過去,營養健康服務呈現條塊化和碎片化的特點。比如,營養健康教育在公共衛生機構開展,營養狀況評估在體檢機構開展,臨床營養在醫療機構開展。未來,我們要以服務對象為中心,構建全流程、一攬子的營養健康服務體系,從單兵作戰模式向系統化和協同性方向推進。
二是要從粗放式服務向精細化和精準化服務轉變。既往,營養健康宣教工作呈現大水漫灌的特點,缺乏精準性。今后,我們要根據居民不斷變化的營養健康需求,提高營養健康服務的精準性,提供精細化服務。
三是要從傳統型服務向現代型服務轉變。我們應借助更新的信息技術和現代化手段,為營養健康服務提供更多新模式和新工具。
03 提高營養科研能力
提供更多疾病防控策略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兼黨委書記丁鋼強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居民的膳食營養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體現在能量供應基本達到人體需要量,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從原來的70%下降至50%,脂肪供能比從18%上升到35%,蛋白質供能比維持在11%~12%。此外,許多常見微量營養素的缺乏也得到了改善,維生素、礦物質的供給量基本能夠滿足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健康的需要。
營養供給的變化,體現出我國居民健康狀況的改善,但同時,我國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明顯上升,與居民吃得不科學、不健康有很大關系。
此前,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對全國疾控機構從事營養工作的專業人員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發現,31個省級疾控中心有22個設立了營養相關專業科室,地市級和區縣級的疾控中心基本沒有專門的營養科室。從人員數量來看,疾控系統中專職的營養專業人才只占0.36%。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不僅需要藥物控制,更需要膳食營養方面的指導,但我國基層目前缺乏足夠的營養專業人才來從事此項工作。
進入“十四五”,我們要抓住公共衛生體制和疾控體系改革的契機,進一步強化營養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培養營養健康專業人才,加強社區公共衛生營養人才隊伍建設。
目前,我國在營養健康方面的研究,以及營養在慢性病防治、傳染病防控中的作用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所以迫切需要提高我國營養科研能力,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疾病預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已有先例證明這種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比如,通過營養專項干預措施已經基本控制了因缺鈣或缺乏維生素D引起的佝僂病的發展。
事實上,我國已經建立了國家級營養健康監測體系,掌握了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的基本狀況。但是,各地膳食營養狀況差異明顯,慢性病的疾病譜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各地建立一些區域性營養創新平臺和營養專項重點實驗室,為研究區域性的營養健康問題提供技術支撐,從而制訂適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防控技術和策略,提高營養干預和服務的精準性。
04 亟須建立成熟的營養師職業體系
營養健康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營養專業人才。對于人才培養,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表示,一共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高校教育類人才培養,第二個層次是科研人員培養,第三個層次是在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企事業單位中提供營養健康服務的專業技術型和服務型人才的培養。
從國際經驗來看,國外在院校教育中就設置了營養科學或營養師專業,并由政府或專業組織開展營養師的考核準入,建立了專業認證和就業通道。此外,國外會根據專業細分營養師的類別,比如公共營養師、臨床營養師、運動營養師、糖尿病營養師等,這些都值得中國借鑒。
如何更好發展營養健康事業?一要強機制,需要政府做好健康中國的頂層設計;二要強基層,培養一支專業人才隊伍(注冊營養師)和服務人才隊伍(公共營養師),提供營養健康技術服務,增強國民健康體質,控制好慢性病。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首先要加強營養專業能力培養。中國營養學會在進行注冊營養師認證和管理工作時,一共開設了10門專業課程,與國際上的注冊營養師標準接軌,但目前還沒有高校能夠滿足這10門課程的教學需求。例如,膳食營養管理、營養咨詢等理論和技能課程, 在我國大學教育方面難以滿足此項需求。其次,要發展和壯大營養師的五大技能。營養師與醫生的區別是非藥物治療和保健。比如,營養師開展的工作涉及膳食設計、營養干預、人體營養狀況評價等。營養師要深刻掌握營養素補充劑、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的功能與使用規范,這些都是他們開展工作的干預工具。再次,政府要在政策、崗位設立以及配套措施方面加大支撐力度,建立一套成熟、規范、專業的營養師職業體系,發展醫院營養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幼保健機構、托幼機構、養老院等機構的營養師崗位,為大眾高質量生活和健康提供支持。最后,要加強國際交流,使營養師職業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保持一致。
楊月欣介紹,中國營養學會是專業學術團體,將以營養科學為基礎,凝聚營養專業人才,特別是營養師之力,服務于高質量社會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05 樹立大臨床營養科理念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于康表示,“十四五”時期,在營養健康服務體系建設中,臨床營養工作者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從臨床來看,門診患者、住院患者以及出院后的患者仍存在相當多的營養問題。
一項在國內進行的5萬住院患者樣本量的調查顯示,醫院內有30%~40%各類疾病的住院患者存在營養風險,而其中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的營養管理,在一定限度上影響了患者的臨床結局,可能會使患者的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更高,并延長住院時間,同時帶來住院費用的大幅增加,降低生活質量。
在此情況下,臨床營養工作者有著重大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因此,我們要將臨床營養從過去單純的治療疾病向防與治并重的方向轉變;要把臨床營養從單打獨斗向多學科聯合作戰的方向轉變,樹立大臨床營養科理念,推進MDT模式,將觸角延伸到所有臨床相關科室;要從以單純營養支持治療為主的模式向以關愛患者、提高患者營養享受度的方向轉變,提高患者進食質量,充分尊重患者飲食文化和飲食習慣。此外,要充分利用可穿戴設備、大數據等現代化手段,讓營養干預手段、監測手段以及科學宣教做到與時俱進,讓臨床營養醫師走進社區、走進家庭,大幅提升臨床營養的整體管理水平。
去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充分體現了營養的價值。營養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但營養并非憑空而來,而是來自于合理膳食。
于康介紹,要想合理膳食,首先要做到攝入食物的多樣化。每個人每天要吃12種食物,每周至少吃25種以上的食物,同時要葷素搭配,維持適宜的能量攝入。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微量營養素的補充,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D、鈣、鐵、鋅等。對于一些特殊群體,在特殊生理時期,如果膳食不能滿足需求,則可考慮營養補充劑。當個體在治療某些疾病時,除了常規參考的營養素攝入量之外,可能需要攝入更高的劑量或調整攝入劑量,這些都需要基于個體化、精準化指導。
06 發揮企業創新力
提高營養服務可及
拜耳健康消費品中國區總經理何勇表示,營養健康需要個人、家庭、社會、政府協同推進,從而確保長期提升我國國民素質。作為企業方,我們要在產品研發創新上做足文章,為消費者提供更接地氣的營養產品,提高消費者的生活質量。2019年,拜耳成立了專門針對中國消費者的研發中心,同時與科研機構、專家合作,創新開發適合中國消費者膳食結構的健康產品,比如母嬰健康產品、消化道健康產品等。對于消費者的科普教育,企業也有不可或缺的責任,應通過多種渠道普及營養知識,提升消費者的健康素養。拜耳愿與各方聯合,在營養師的培養、健康宣教等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近年來,拜耳一直堅持推廣預防出生缺陷干預活動,今后還要將該活動進一步向低線城市和農村地區拓展,走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的身邊。拜耳還將推廣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干預項目,在宣教、產品開發等不同環節,使群眾在不同生命周期都能進行精準營養補充。拜耳有一個愿景,就是開展可持續發展項目“營養補充計劃”,即到2030年,讓營養健康服務觸及全球1億名處在弱勢群體的消費者。通過全社會努力,我們將會達到讓所有消費者每天營養多一點的目標,踐行企業賦能健康每一天的承諾。
掃描二維碼,收看精彩回放:
(營養健康服務提升行動之步入“十四五”營養健康體系建設宣傳推進會直播回放)
文:楊金偉
編輯:于夢非 吳剛
審核: 韓璐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