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科技創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問題。只有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才能產生一流的創新成果,才能擁有創新的主導權。
本部分案例選取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探索建立政府引導、高校培養、企業參與的企業家培訓“薪火共燃”計劃,集成電路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著力構建有組織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開展青年“微創新”實驗等改革探索。這些探索對于優化人才成長環境,構建科技人才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創新生態具有積極意義。
典型案例
案例一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實施“薪火共燃計劃”培育未來企業家
點評:“薪火共燃”計劃是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探索建立的政府引導、高校培養、企業參與的企業家培訓新機制。該計劃的目標是培育一批面向未來、面向全球、具有行業引領性和示范性,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人才。該計劃實施3年來,在企業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一批“薪火企業”業務實現突破增長,發展勢頭強勁。這項改革是地方政府服務科技企業、增強科技企業區域粘性的有益探索。
一、改革背景
“薪火共燃”計劃是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進一步優化區域營商環境、深化實施創新合伙人的新舉措,是為創業領袖和創業者搭建學習交流、共促提升的新平臺。該計劃由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聯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共同實施,面向相關企業高管,為學員量身打造系統全面的課程體系,旨在培育未來企業家,激發企業家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自2019年10月開班以來,已舉辦3期,共175名企業創始人、合伙人和高管參與培訓,有效提升了企業管理水平,擴大了企業創新資源脈絡,促進了企業高質量發展。
二、改革做法
1.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企業家定制化培養機制。充分發揮地方黨委政府的組織優勢,立足新時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企業家的核心需求,深入企業、高校調研,按需制定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特訓實施方案。課程制定方面,依托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在金融與管理方面的學科優勢與頂尖師資力量,為學員量身打造系統全面的“創業 金融 管理”課程體系,涉及經濟、金融、戰略規劃、公司管理、組織發展等核心問題。如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按宏觀金融、中觀市場、微觀管理的邏輯設立了“6 1”學習模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依托自身優質師資和“光華思想力”智庫平臺,精心打造了覆蓋工商管理領域核心內容的課程體系。師資方面,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等國家級智庫、行業頂級專家以及世界500強企業高管為學員授課。學員選擇方面,采取遴選制,聚焦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初創潛力型企業等大中小企業一把手。
2.依托培訓計劃對企業開展深度服務。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將“薪火平臺”作為服務企業抓手,通過組織開學結業儀式、學員論壇、企業參訪等活動,加強與企業的互動交流;為課程配備服務專員,全程跟班上課,通過課上、課間、課后及時準確地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態、經營業績及其存在的困難,了解企業需求、傾聽企業聲音,在政策咨詢、人才引進、市場拓展、融資上市等方面開展精準服務;在課程之外進一步打造30分鐘企業圈,對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如為擬上市企業提供統一的金融培訓,針對企業不同需求,進一步提供精準、專業的服務,推動企業跨越式發展。
3.主動幫助拓展企業合作網絡。在班級設立之初,進行企業行業選擇時,圍繞產業鏈、創新鏈選擇企業,如在人工智能產業上,圍繞產業鏈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選擇代表性企業,推動學員內部產生合作;企業類型選擇方面,融合了大型央企、領軍企業、中小企業、投資機構、新型研發機構、創業服務平臺等機構,形成“大手拉小手”的融合發展企業生態體系。此外,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還致力于推動形成校友合作生態,聯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邀請學員走進課堂,分享行業發展趨勢,同時邀請學員參加“小院創業者”節目訪談,利用高端平臺對學員進行宣傳推介;聯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多次組織專家,集中調研海淀區“專精特新”科技創新型企業,圍繞管理增效、人才引進、市場拓展、融資上市等多方面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學術服務。
三、改革成效
“薪火共燃”培訓計劃呈現出三個突出特點。一是目標定位高端,聚焦培育頂尖創新合伙人。“薪火共燃”培訓計劃的目標定位是培育一批面向未來、面向全球、具有行業引領性和示范性的商業領袖,一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人才,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二是培訓資源高端,匯聚頂尖導師開設頂級課程。為讓學員全方位感受從理論到實踐的知識盛宴,主辦方全力整合全球優質經濟、金融與管理等學科教育資源,全方位確保學員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專家資源涵蓋中央外匯業務中心、經濟科學基金會、北京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權威專家、知名學者、行業領軍人物等。三是參培企業高成長,引領新經濟快速發展。“薪火共燃”培訓計劃實施3年多以來,一批“薪火企業”業務實現突破增長,發展勢頭強勁。
“薪火共燃”培訓計劃實施3年多以來,取得積極成效,在企業間引起強烈反響。一是提升了學員創新創業綜合能力。學員們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收獲了從大勢分析到解決問題、從原理貫通到實踐領路的相關知識,提升了自身在組織管理、金融、經濟等方面的能力。二是拓寬了企業發展合作網絡。每期學員通過長達半年的學習,學員之間持續自發性開展線下互訪、學員論壇等社群活動,企業間黏性進一步增加,推動企業間形成了創業交流與資源共享社群。近一半企業通過“薪火共燃”平臺獲得了媒體關注與報道,第二期“薪火共燃”培訓計劃60位企業學員中,有28家企業間達成了相關合作。三是助推了一批企業快速成長。一批“薪火企業”獲得了在創業輔導培訓、政府資質申報、科研項目支持等方面的精準服務,取得快速成長。金山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薪火企業”登陸A股、港股和美股;70家“薪火企業”獲得近170億元的新增融資;長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海杰亞(北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獲得多輪融資;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北森云計算股份有限公司、紅棉小冰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薪火企業”新晉為獨角獸企業;優迅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等26家“薪火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小蠅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體外診斷領域獲得全國首張AI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獲批設立園區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薪火共燃”培訓計劃是地方政府服務科技企業、與科技企業共成長、增強科技企業區域粘性的有益探索。相關地區在復制推廣過程中,需結合區域產業定位和企業實際需求設計企業家聯合培養機制,注重對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加快積累一批高端外部服務資源,不斷提升企業家培養和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質效。
案例二
集成電路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深化科教產教融合育人
點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集成電路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以產業真問題為牽引,推動產學研“三融合”,著力構建有組織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有組織科研,深化有組織育人,構建全創新鏈聚力攻關新模式,加快培養集成電路高層次創新人才,初步形成了科教產教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經驗值得借鑒。
一、改革背景
集成電路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創研院”)依托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集成電路領域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完整的產業布局,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深度合作,圍繞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新范式。面向集成電路行業產業和前沿技術,將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推進到集成電路產業一線,深化科教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推動產學研從松耦合向高密度互動的緊耦合轉變,構建有組織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全力打造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高地。
二、改革做法
1.加強有組織科研,深化有組織育人,構建全創新鏈聚力攻關新模式。圍繞集成電路重大需求和關鍵共性問題突破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推動北方集成電路技術創新中心(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超弦存儲器研究院、中芯京城集成電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等頭部企業和清華、北大等高校多元主體“同題共答”。加強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校深度整合創新資源,聚焦集成電路底層關鍵技術創新和解決“卡脖子”問題,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加強從基礎理論到技術產業化突破的全流程研究,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清華、北大等高校科研人員和碩博研究生深度參與集成電路設計、先進制造、關鍵裝備材料零部件、先進封測等全產業鏈科研攻關實踐,推動高校科研力量與經開區集成電路產業深度融合,促進科研資源、信息開放共享,形成創新成果的鏈接、聚合、流動與溢出效應,協同打通“基礎創新-原型驗證-工程開發-量產轉移”全創新鏈,加快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整合創新。
2.以產業真問題為牽引,產學研“三融合”,加快培養集成電路高層次創新人才。聚焦集成電路關鍵領域,創研院推動高校與集成電路龍頭企業深度合作,依托產學研“三融合”,加快集成電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一是在物理空間上深度融合,將科研攻關與人才培養融入到產業一線。支持清華、北大等高校在經開區建設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深入北京集成電路產業腹地,與經開區北京超弦存儲器研究院、中芯京城集成電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集電控股有限公司、賽萊克斯微系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頭部企業聯合,實現集成電路科研與產業物理空間的融合。二是校企導師深度融合,校內導師深入產業實際應用、企業導師深入人才培養。由中芯國際、北方華創等集成電路企業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或同等水平的資深技術專家作為產業指導教師,與校內導師形成校企雙導師指導組,師生共同面向產業實際問題,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實際應用為目標,共同開展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企業導師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并參與學生科研成果的評價考核。三是培養過程與產業一線深度融合。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明確研究課題并參與企業實際項目,讓學習與實踐落在真實的應用場景,在集成電路產業鏈企業或者有明確成果轉化背景的課題組開展綜合實踐和實訓,利用產業一線的先進研發平臺資源,讓學生在產業一線發現真問題,在創新一線研究真問題,在需求一線解決真問題。
3.大力改革創新,重構碩博士培養體系,突出關鍵技術攻克和工程創新能力培養。以培養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集成電路高層次人才為目標,改革培養方案,在課程體系、培養環節、產業導師等方面深化產學研融合,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實際應用為目標,從產業一線的具體需求中組織凝練研究生論文方向和研究課題,培養解決復雜問題和技術創新能力。在“真工程”“真問題”環境中培養研究生,著力提升工程碩博士的實踐創新能力。清華大學針對集成電路全產業鏈需求和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目標,制定全新的課程架構,設立6個核心課組,形成新的研究生課程體系,以集成電路制造與設計為中心,將集成電路學科的知識架構歸納為半導體物理與器件、集成電路工藝、集成電路設計、系統芯片與系統應用四個層次,成立了6個核心課組,以10門核心課為基礎,構建從底層材料與器件到上層系統芯片與系統應用的完整知識體系,突出關鍵技術攻克和工程創新能力培養。
三、改革成效
創研院推動北大、清華等高校科研人員和碩博研究生進入集成電路設計、制造、裝備、材料、部件、封測等全產業鏈科研攻關與實踐,組織中芯國際、北方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北方華創等企業通過“揭榜掛帥”方式,聯合高校攻關33個產業化課題。引駐教師40人和碩博學生150余人,在產業一線開展科研實踐,參與重大項目17項,開展新技術研究項目10項,初步形成了科教產教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創新研究院通過整合有關高校院所、頭部企業等多方資源,實現了從有組織科研到有組織創新人才培養、再到有組織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躍升,為首都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在本案例推廣過程中,要結合區域產業優勢組織人才培養體系,選準人才培養方向和重點,針對當前面臨的關鍵核心技術組織多方力量共同進行攻關。要充分利用高校院所技術力量,結合產業需求進行科教產教融合發展。
案例三
北京汽車研究總院青年“微創新”體系激活企業創新動力源
點評: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開展青年“微創新”實驗,圍繞產品開發、技術搭載等方面,鼓勵青年開展創新課題,建立青年“微創新”實驗室,組建青年品鑒官團隊,開展“大咖小咖說”創新文化活動,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互動交流平臺。青年“微創新”實驗室擁有專項創新經費,每年約組織1000余人次青年投身創新實踐,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重點項目、重點領域提升創新攻堅能力。這項改革實踐緊扣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需求,值得借鑒和推廣。
一、改革背景
青年“微創新”體系是北汽集團所屬研發機構——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團委(以下簡稱“北汽研究總院”)圍繞青年工作主體,以服務企業經營發展、服務青年成長為原則,聚焦主營業務所開展的青年創新工作。在公司黨委的關注和支持下,青年“微創新”圍繞產品開發、技術搭載等方面創新性地開展工作,搭建青年成長平臺,構建創新生態,鼓勵青年積極開展創新課題,提升創新能力,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健全青年培養機制。
通過提供相應的場地、資源和專項經費支持,不斷完善青年“微創新”的運營模式,為創新課題的孵化開發提供更簡化的費用申請及報銷流程,提供課題開發支持、平臺推廣以及青年創新人才培養等內容。截至目前,青年微創新體系已有70余項創新項目應用到實際生產中,累計為公司創造效益達千萬元。
二、改革做法
1.建立青年“微創新”實驗室。研究總院建立青年微創新實驗室,為青年創新提供場地資源,先后引進工業級3D打印機和光固化打印機,方便研發工程師快速實現創意落地,打造符合青年需求的創客空間。研究總院每年為青年創新提供100萬元的專項經費及相關資源,助力青年創新。同時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機制,如《青年微創新管理制度》《青年微創新課題財務簡化流程》《微創新課題管理辦法》等制度。
2.設立青年“微創新”課題。課題突出“微”字,通過人人創客的形式,激發研發人員個體的能動性。鼓勵自發形成3-10人的青年創新團隊,針對創新產品和前沿技術申請“微創新”課題進行自由開發。青年“微創新”課題踐行開放平臺、自由研發的理念,鼓勵青年大膽嘗試,讓創新觸手可及。同時,為創新團隊配備一名課題相關領域的專業總師擔任導師,負責課題的技術方案把關及內部評審等工作,為青年創新課題工作開展保駕護航。在課題申請立項過程中,堅持寬進嚴出的原則,在創新課題提出階段開放鼓勵,在成果驗收階段嚴把質量關,通過行業對標、專家評審、工程評估等方式,全面考量成果的創新性、實用性和經濟性,予以重點推廣和深度挖掘。
3.打造青年創新分享交流沙龍。“以經營為中心”打造青年創新分享交流平臺——創新沙龍,鼓勵研發工程師立足崗位及研發項目,按季度開展創新交流分享會,分享不分領域、不同內容的創新議題、科技成果等內容,推動研發工程師全方位、多方面發掘自己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青年創新的主觀能動性。在分享和交流過程中,圍繞產品改進、性能優化、質量提升與項目管理、零部件管理、職能管理等方向,引導研發青年逐步拓展創新視野,增長項目經驗,逐步夯實在重點項目、重點領域攻堅克難的能力,創造出對實際工作產生更高價值的產品、發明。
4.組建青年品鑒官團隊。為助力產品品質提升,挖掘青年人才,充分調動青年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組建青年品鑒官團隊,由1名隊長、2名總協調、1名技術評價顧問及20余名研發青年組成。青年品鑒項目涵蓋靜態品鑒、產品調研、線上問卷等內容,培養青年工程師“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化意識,為產品研發提供有價值的青年意見。在靜態品鑒會上,從青年的視角對產品亮點、痛點提出建議。動態品鑒會通過一般道路試駕,提出性能優缺點,為產品研發提出意見,助力品牌向上。
5.開展“大咖小咖說”創新文化活動。研究總院打造“大咖小咖說”青年創新能力互動平臺,通過開展系列創新文化活動,進一步傳遞青年聲音,強化青年陣地,讓青年工作與研發工作同頻共振。項目主要通過主題分享、現場培訓、主題辯論、答疑解惑等形式,拓展青年創新思維,營造創新環境,幫助青年提升能力。邀請總院黨政領導、青年榜樣、研發一線工程師與青年通過導師制等環節進行主題分享、經驗交流,幫助青年搭建互動交流平臺,共同探討職業規劃、人生發展等議題,促進成長。
三、改革成效
青年“微創新”體系力求將青年的創新優勢轉化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以各項青年創新項目為抓手,有效地增進青年骨干的交流協同,幫助青年拓展創新思維,提升業務能力,為研發工作輸出青年創新思想,有效助力研發業務。
1.突出結果應用。青年“微創新”實驗室每年約組織1000人次青年積極投身創新實踐,涉及智能化、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前沿領域,共分為生產攻堅類、技術創新類、品牌營銷類、質量提升類、精益管理類、服務保障類6大類,累計開展創新課題立項350余項,有70余項已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10項創新課題榮獲北京市級榮譽。青年“微創新”項目參加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北京會場的展覽以及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青年“微創新”成果展覽,接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檢閱并廣受好評;以青年“微創新”體系為基盤,累計開展動靜態品鑒會、大型評價活動42場,提供有效評價問卷580余份,參與產品課題研究,為產品研發發出“青年之聲”,為研發工作提供優質的改進建議。
2.以賽促進。以青年“微創新”實驗室為依托,對內,聚焦產品提升和管理提升打造“達爾文杯”微創新大賽,激勵研發工程師主動發現當前工作中的“急難險重新”問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產品向上、管理向上創造出有價值的創新課題項目,自辦賽以來,累計120多個項目脫穎而出,實現降本1000多萬元;對外,強化跨界交流、創新共享,連續七年承辦北京市源創新大賽,參與并負責賽事組織籌辦工作,邀請全市范圍內不同行業局總公司圍繞青年創新開展同臺競賽,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臺,16個項目脫穎而出獲得市級榮譽,在與不同業界優秀青年的交流對話中實現創新思維提升,逐步夯實在重點項目、重點領域攻堅克難的能力。
3.點燃創新氛圍。以研發版塊基層團支部為依托,持續開展5季共60余期主題沙龍,分享新鮮獲取的前沿技術,交流各自創新成果、心得體會等;通過主題分享、現場培訓、主題辯論等不同形式,推動開放交流和思維碰撞,為項目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在本案例推廣過程中,要堅持持續推進,久久為功,著力構建支持機制,引導更多青年參與進來。要堅持需求導向,引導青年工程師樹立客戶思維和市場化意識,積極打造產品核心競爭力,并通過微創新推廣應用,不斷發掘新的市場機會。
今天推出第四篇“科技人才培育與激勵”典型案例。
為鼓勵大膽改革探索,激發各單位和基層科技體制改革的首創精神,北京市科技體制改革專項小組辦公室近期編制發布了《2023年科技體制改革典型案例匯編》。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新媒體平臺推出《學案例 促改革》專欄,介紹《2023年科技體制改革典型案例匯編》相關內容,做好科技體制改革案例總結及宣傳推廣工作,更好地發揮以案例促改革的實際效用,助力北京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