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向我訴說了他和導師交流的困難,他說他的導師總是對他的工作不滿意,不給他足夠的指導和支持,甚至有時候會對他發脾氣,認為他不上進、不用心。他感到很沮喪和無助,不知道該怎么辦。聽了他的遭遇,我也很同情,也很無奈。我想很多讀研讀博的朋友或多或少都遇到過和導師不好溝通的問題,這對我們的學習和研究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和壓力。
作為一個過來人,一個高校教師,我確實也多次聽過、見過很多研究生導師和學生相處不愉快的情況。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不同的人成長環境不一樣、性格不一樣、處事風格也大不一樣,這就決定了不管是導師與學生還是其他關系都不可避免出現各種沖突,這是再司空見慣不過的事情。看得開是所有應對措施中的最高級的一種。
只不過,在導師和學生之間,似乎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尤其在導師具有一票否決權的情況下,這種不對等更加明顯,問題也可能更難解決。在企業打工時,如果不想干,換下家公司是沒有問題的,所以說00后專治各種老板不服,但00后也很難與導師對著干。我們聽八卦,有那種和導師相處不愉快就換導師的,結果通常不會太好。一般其他導師也不敢接受這樣的學生。
導師不好溝通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導師不好溝通的問題可能有很多種表現形式:
- 導師對學生的工作不給予足夠的關注和反饋。尤其是一些牛導,他們可能很少和學生溝通,不定期地查看學生的進展,不及時地回復學生的問題,讓學生感到被忽視和無所適從。這種情況下,無法接受直接的指導,讓學生難以成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這也使得學生缺乏存在感和成就感,慢慢地就走向邊緣化,甚至出現心理問題。有個朋友說過一個極端的話,“能讀到博士畢業的人心理都不健康~”
- 導師對學生的工作要求過高或過低。我有朋友的導師就是這樣,對學生提出了一些過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做到完美或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或者對學生的工作缺乏挑戰和激勵,讓學生感到壓力或無聊。其中最尷尬的是,我的一個朋友的導師提出的要求并不科學,讓學生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不科學的問題,這可為難學生了。
- 導師對學生的工作持有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導師可能和學生在研究的方向、方法、內容等方面有不一致或沖突的看法,不尊重或不理解學生的想法和選擇,不愿意和學生進行有效的討論和妥協,讓學生感到困惑或不滿。此時,如果導師還是一種壓迫型導師,那就更難辦了,學生缺乏和導師對話的途徑,一言不合學生就成了不上進、不用心,確實很無奈。
- 導師對學生的工作表達不清楚或不合適。導師可能在和學生溝通時使用不明確或不恰當的語言,不考慮學生的水平和背景,不給學生足夠的解釋和示例,或者對學生的工作進行過度的批評或贊揚,讓學生感到迷惑或不安。這種情況也特別容易出現,導師一般都有了多年的研究積累,對很多小問題缺乏關注,僅僅是大方向上的要求和科研的指導,學生聽指示全靠“猜”,猜對了還好,猜不對可能就又成了不上進、不用心。
導師不好溝通的問題到底在哪里?
仔細想想呢,導師不好溝通的問題可能有很多種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老師的問題,另一方面當然也可能是學生的問題,正確看待這些或許能讓讀研究生少踩一些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 導師的個人特點和風格。每個導師都有自己的性格、習慣、偏好、信念等,這些會影響他們和學生的溝通方式和效果。有些導師可能比較嚴格、認真、專業,有些導師可能比較隨和、親切、友好,有些導師可能比較開放、創新、靈活,有些導師可能比較保守、傳統、固定。這些不同的個人特點和風格可能和學生的不匹配,導致溝通的障礙和誤解。
- 導師的工作壓力和時間安排。導師除了指導學生,還有很多其他的工作,比如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這些工作會給導師帶來很大的壓力和負擔,也會占用他們的很多時間和精力。有些導師可能因為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和學生的溝通,或者在溝通時表現出焦慮、煩躁、不耐煩等情緒,影響了溝通的質量和效率。
- 導師的指導經驗和能力。導師的指導水平和技巧也會影響他們和學生的溝通。有些導師可能是新晉的,沒有足夠的指導經驗和能力,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和學生溝通,或者在溝通中犯一些錯誤和失誤,讓學生感到不滿意或不信任。有些導師可能是老資歷的,有很多的指導經驗和能力,但是可能對自己的指導方式過于自信或固執,不愿意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和需求進行調整和改進,讓學生感到不適應或不尊重。
- 學生的個人特點和能力。學生也有自己的性格、習慣、偏好、信念、態度能力等,這些也會影響他們和導師的溝通方式和效果。根據我帶學生的經歷,確實有一些學生不夠主動,甚至在完成老師安排的科研工作時很懈怠、敷衍,這實際上很影響導師與學校的溝通,很多時候的無效溝通始于這種無效的前期的工作。
- 學生的態度和目標訴求。學生對做科研的態度實際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些學生是熱愛科研的,他們可能對待科研會更踏實、也更主動,這時候自然就減少了溝通的障礙。但也有一些學生,本身讀研或讀博的目標并不是做科研,而是為了拿學位,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過于功利化,且以身犯險地去觸碰科研的底線,這自然也會破壞師生關系的和諧。我一個朋友帶的研究生太目標化,就想發論文、拿獎勵,但又不學基礎知識,更不會考慮老師可能會有自己的需求和計劃,一堆研究問題和工作最后堆到導師那里,畢業反而成了困難,這讓導師也很難受,最后鬧得師生不愉快。
導師不好溝通要怎么辦?
面對一個不好溝通的導師,作為研究生確實會處于劣勢地位。目前中國的研究生教育中,導師的權利比較大。我們在知乎上也能頻繁看到一些討論:
“說不讓你畢業就不讓你畢業,你只能幫他完成他所接的一些項目,完成好了,導師心情好了讓你畢業,不好了繼續學習。”
“在研究生階段,如果一個碩士生在校期間能完成培養方案所有課程,達到畢業論文要求,不違反法律法規,校紀校規,為什么還需要導師簽字確認其是否畢業?更有甚者,參與導師項目,由于畢業之際項目還未完成,因此導師拒絕其畢業,不予簽字,這種情況到底是誰的問題?”
盡管各個高校已經出臺了一些應對以上問題的方法,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困難重重。比如一個學生和導師鬧得不愉快,學生向學校申請換導師,但是如果學生真的申請,一方面有沒有其他老師愿意接收是個問題,另一方面,也可能面臨小圈子的封鎖的問題。說白了,都是人情世故。
那么或許作為一個研究生可以考慮在既定的條件下,多一點“長期主義”,也就是說眼光放長遠,如果你覺得和導師愉快相處且順利畢業對你的未來更好,那么可以多做一些功課來配合導師、配合課題組:
- 充分認識你的導師。要認識導師的性格、價值觀,關注和理解導師的工作壓力和時間安排,在合適的時間尋找導師指導,而不要在他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去問問題;也不要去觸碰導師最不喜歡的底線,如果真的需要做什么導師不喜歡的事情,也得低調一點,比如導師不喜歡學生創業,你如果真的很像要創業就不要招搖了。
- 多想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提問題。在讀博以前大家都提不出來問題,讀博以后發現問題多的不行,但你遇到的問題很可能你導師也解決不了,但你結合問題想出的方案,導師可以幫助你選擇。經過持續的研究,你可能已經是領域內的專家了。
- 獨立自主永遠是讀博的第一準則。如果沒有培養自己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或許這個博也讀的不成功。尤其是要克服自身的畏難心理,那些有難度的東西,可能才最能支持你的科研成果,也最可能成為你日后的核心競爭力。
- 要比導師更主動。獨立自主并不意味著你不需要向身邊的人求助,一方面是要主動找導師,而不是等導師找自己,另一方面是要要善于主動尋找其他的機會、信息、資源,建立你的社會網絡,這在你以后的研究生涯中都將是十分關鍵的積累。
不管怎么說,為了能夠順利畢業和少一些困擾,我們還是應該有一些策略,這些策略也是人生路上必學的課程,進了社會只會經歷更多。
近期文章
基于Python的計算經濟地理學:引論
經濟地理學筆記再出發
Python定量城市研究和計算社會科學研究常用庫
耦合協調度模型的基本原理與Python實現
TOPSIS—熵權法的基本原理與基于Python實現代碼
基于python構建空間權重矩陣
Python空間分析||geopandas安裝與基本使用
科研入門,需要掌握的干文章利器:我的科研工具合集
科研入門,如何更有效地閱讀文獻?
更多內容請翻看歷史記錄
如果覺得有用就“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吧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