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審計廳的一份審計報告引發公眾關注。報告稱,廣西審計廳對9所區管高校2020-2022年度財政補助高校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開展審計,其中,一所區管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31億元,實施科研項目862個,實現成果轉化0個。
過億的投入,零成果轉化,兩個數字的對比很快引發了輿論熱議。實際上,審計報告中提及的成果轉化率指的是市場轉化率,也就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商業開發產品的比率。即便并未能找到更具體的信息,這一數據還是令人產生了一些疑問。首先,一個很基本的道理是,科研成果不能僅以市場化、商業化的程度來衡量,有一部分理論研究也許在很長時間內都無法或無法直接轉化為市場產品,但其本身意義非凡。例如,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量子物理學的發展有著很長的時間都僅僅是理論研究,但卻顛覆了人們對物理學的理解,也為核能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因此,市場轉化率很難完全作為考核所有科研項目的統一標準。
即便這樣的情況較為稀少,面對大量的應用型科研項目,也仍有不少疑問。包括這些以市場轉化率為考核的項目申請時是否已有市場轉化目標?如果有,那么總投入1.31億元分給862個項目,平均每個項目15萬左右的預算,原本的目標是什么?其可行性是否有據可依?市場轉化率目前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計算口徑,那么,如何區分哪些項目是有科學價值卻無法市場化、哪些項目存在濫用科研投入的嫌疑,成功實現科研轉化的標準又是什么?
這些疑問并不能在審計報告中找到答案,也不應該由審計部門來回答。但這一份審計報告,卻揭開了一個普遍存在于科研界的問題——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偏低。
低效的科研投入,不僅在于有爭議的科研轉化率上,這份審計報告還提出了另外兩個更為顯著的問題。
其一,是高校科技項目立項聚焦重點不夠突出,簡而言之,是以論文為目標的項目占比過多。報告指出,3所高校實施科研項目2075個,其中預算經費10萬元以下的論文型科研小課題項目811個,占比39.08%。接近四成的論文型小項目,也就是說,有四成的項目經費花在了為高校學者發論文上。這個問題普遍存在,卻也十分無奈。對于高校的學者尤其是年輕的“青椒”而言,有著評職稱“非升即走”的壓力,而核心指標正包括論文。那么,對這些學者而言,發論文來保住職稱,是一個最實際的選擇。對這些學者加以譴責或是以科研精神激勵,都不會有什么實際效果,最根本的做法還在于破除“唯論文”機制,才有可能創造一個較為寬松和自由的科研環境。
其二,是科研項目結余資金閑置,也就是科研項目的實際支出或用途與預算不符。報告指出,4所高校科研項目資金凈結余6682.28萬元長期閑置未及時盤活;2所高校22個科研項目脫離實際需求編制科研項目經費預算,預算與實際支出偏差最高達到69.24%,造成914.02萬元資金閑置。無論是申請項目預算時并未做好項目設計,或是項目運行途中發現項目無法進行,這樣的資金閑置都是對科研投入的浪費。如何調整科研項目的靈活性,是否能在其中做出一些動態調整,應當是提升科研投入使用效率必須討論的問題。
過億科研投入轉化率為零,這一論述本身或許存在爭議,科研成果也不能僅以市場轉化率為衡量指標。然而,這份審計報告所揭示的問題不僅在于科研轉化率,高校普遍存在的“唯論文”與項目經費管理混亂應當得到重視。如果科研經費分得稀里糊涂,規劃不清,學者仍需為了保住飯碗不斷發論文,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問題很難得到根本解決。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