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烏黑的齊肩短發,清秀的臉龐上隨時隨刻都帶著笑容,讓人如沐春風,這就是浙江樹人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陸胤教授。80后的她知性優雅、謙遜低調,渾身散發著溫婉秀麗的感覺,卻又有著開朗熱情的性格。
作為浙江樹人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陸胤還是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學科負責人,一直從事資源與環境一線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和推廣工作。在科研和育人工作上,嚴于律己、精益求精,將自己一腔熱血的巾幗之情,獻給了環境科研事業和高校教育事業,這位看似“平凡”女性卻閃爍著“偉大”的光輝。
科研譜寫綠色之歌
出生于1980年的陸胤,有著“70后”的責任擔當,也有著“80后”的青春熱血。2007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植物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后,她進入了浙江樹人大學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任教,身份也從博士生變為了一名光榮的教師,開啟了人生的新征程。
陸胤所從事的科研主要是環境健康評價及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推廣,通俗地講就是“讓技術更加綠色,讓資源得以持續利用,促進綠色循環經濟發展”。她現已負責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子項目、浙江省“領雁”研發攻關計劃子項目、浙江省哲社重點、省軟科學重點、省基金等省部級及以上項目20余項及橫向委托34項,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多年來,陸胤在科研中心無旁騖、深耕細作,緊扣浙江省十五大戰略領域中的“雙碳與環保技術”建設需求,針對典型環境污染物事故現場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與研究熱點,開發可視化快速檢測技術與高通量在線檢測技術,實現環境中新污染物的快速篩查,研究新污染物在生物群落中的遷移和積累,為其風險評估提供依據。
陸胤表示,科研工作者做應用基礎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跟企業緊密相連,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將研究成果落地到社會應用,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比如,她在與北京瑞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紅景天提取物研究項目中,開發了CWS冷水分散體系,突破了有效成分Rosavins得率低的技術瓶頸,通過酶解生物法實現PAHs的綠色無污染降解,獲得了很好的產業化效果。項目實施三年時間,相關產品年銷售額翻了三番,紅景天國內市場占有率上升為前三,對外出口市場占有達20%,占企業總產值的73.7%。
諸如此類科研成果的落地工作,陸胤一直都在開展進行,對她而言,科研能夠被社會、被學界認可,幫助企業解決一些現實問題,讓企業的產值得到增長,一想到自己的研究工作能夠為社會發展帶來促進作用,內心就會油然升起一種滿滿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而這,也是不斷推進她繼續前進的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綠色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將自然共生和可持續發展并舉到新“高度”,將主要關注點導向發展方式的轉變與調整、污染防治問題的升級、生態系統的提升以及雙碳。對此,陸胤表示,作為“環境人”所面臨的是,“山清水秀天藍”之后的生態環境產業是走向“治本”的產業業態,需要解決復雜程度更高、技術難度更高、涉及領域更廣的系統化一體化問題,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特色路徑,簡而言之,就是產業結構要降碳、污染治理要減污、生態保護要擴綠。“在新征程上,沒有旁觀者、更沒有局外人,我們都是斗士、都是奮斗者。”陸胤說:“當面對責任,你逃避,它就是一道攔路的壁壘;你迎難而上,它就是一個進步的階梯。”唯有主動踐行責任,才能積極擁抱成長。
當然,和男性科研人員不同的是,作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勢必要面對和考慮很多問題,比如在家庭和工作中,陸胤需要不斷調整重心。在科研攻關時需要夜以繼日,她就把重心傾斜到科研上。而在家庭中,她就放緩了節奏,比如節假日時,她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家人和生活上。嚴于律己、張弛有度,這正是她長期堅持的習慣,也將伴隨她未來的科研和生活。
躬身民辦高教事業
“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棟梁。”陸胤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更是一名科技傳幫帶者。她說,“只有讓科研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才能得到更大的同頻共振。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長、學有所值。”
2007年進入樹大,隨著學生到老師身份的轉換,陸胤一開始還顯得有些不自信。她第一次帶班就是大三學生,可謂是大學四年學生中的“老辣條”,她說,“你為師的套路他們都懂,他為生的套路你可能還嫩著,挑戰性可謂是百分百。”當陸胤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備課,上完課后,聽到同學們那一句“老師,你的課真有意思!”這句贊美瞬間讓她覺得40分鐘課程背后5、6個小時的隱形付出都得到了回報。
“師為悅生者容,就是對每一位教師最好的寫照。”此后的時間,為了給學生上好課,陸胤備課的時候總會先去聽在線課程學習一遍,而后用同學們容易接受的方式表達,自然也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不過結果令同學們滿意,她也就慢慢有信心了,漸漸地愛上了老師這個角色。
目前,陸胤承擔著《藥理學基礎》《藥劑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專業基礎扎實,近年來教學業績均為A,教學效果優秀。她的講臺面向的可不僅僅只是本科生,還有一線的農民和技術人員。豐富的科研經歷讓她的課堂更加飽滿,課堂上部分案例源于她自己科研的經歷,幫企業或政府解決的實際問題,真實的過程往往會更加吸引人。近5年來,陸胤培訓農民逾1000人次;科普40余期,受眾3000人次,幫扶的企業還獲批了國家級星創天地。
34歲晉升教授,37歲聘為院長,如今,在教育一線的16年間,陸胤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和實驗室建設工作,指導學生第二課堂科技活動,取得的成績如此豐碩:主持了教育部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建設專業環境工程、浙江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環境工程與過程監測實驗教學中心”、浙江省高等學校省級產教融合示范基地等省部級及以上教改教研項目6項;獲批浙江省一流課程1門,浙江省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以第一完成人獲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也獲得了浙江省高等學校教壇新秀的殊榮。此外,陸胤主編出版教材7部,其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1部、國際Springer出版社教材1部、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態教材1部、產教融合專著2部;作為副主編出版教材2部,其中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生命科學類“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發表教改論文5篇。
此外,作為杭州市科技傳播協會副會長和專家委員會主任,陸胤多年來助力杭州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致力科技人才培養及科學普及。其多項事跡被《浙江之聲》《中國科技產業》《中國教育報》《窗口(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專刊)》等新聞媒體報道,積極致力于民辦高等教育事業的傳播。她浙江省特支人才計劃獲得者、浙江省高層次拔尖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浙江省三八紅旗手、浙江省高校教壇新秀……無數的榮譽加身,鞭策著她在科研和教學之路上砥礪前行。
回顧著16年樹大生涯,陸胤為了科研事業和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這位巾幗絕不遜于須眉的新時代新女性,從現在到未來,將繼續執著于自己的理想,創造更多的精彩,書寫更多的華章。(文/王超)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