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小強 李青彤 劉鈺汶 程祺 李雙 李雨佳 王婷婷 熊卉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現代的科學,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地理學學科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那么,縱觀內地高校,到底哪家的地理學學科更強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地理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從這個問題出發,本文統計了國內參與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的60所高校的地理學學科評估結果,對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被評為A檔的6所高校地理學學科領域的科研實力表現、科研熱點、師資與人才資源、科研項目、科研經費情況等進行了統計分析,以期揭示各高校地理學學科的總體實力和頂尖高校的競爭狀況,為更好地認識各高校地理學學科建設情況提供參考。
為了下文數據庫信息檢索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本文需要定義研究學科的范圍:教育部的一級學科為地理學,映射到ELSEVIER數據庫科研分析平臺Scival中為地球與行星科學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本文將以此映射關系為基礎展開相關論述。
整體學科布局
從中國內地范圍來看,共有31所高校擁有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具有一級博士點的參評高校有29所。
此外,部分具有“碩士授權”的高校也參加了第四輪學科評估,參評高校共計60所。
結合第四輪學科評估進一步限制范圍,中國內地范圍內地理學一級學科處于A檔的高校共有6所,其中“A ”類高校有2所(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A”類高校有1所(華東師范大學);“A-”類高校有3所(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
除了學科評估外,能否入選“雙一流”學科也是目前衡量中國內地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參考。
統計發現,在中國內地的465個“雙一流”學科中,有3所高校的地理學學科入選,它們分別是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
綜合第四輪學科評估和“雙一流”學科評選的情況來看,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是“雙料贏家”。
為了便于比較,本文后續選取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處于A檔的6所高校進行分析。
表1.第四輪學科評估地理學學科評估結果(注:評估結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學校代碼排列)
科研實力表現
本文基于全球領先的科研分析平臺Scival分析工具,對前文提到的6所高校的整體科研狀況進行比較。
圖1. 6 所對比高校地理學領域科研發文比較
圖1展示的是近十年6所高校在地理學領域的科研發文比較。
從圖中可以看到,6所大學的年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發展速度出現明顯分層,這里暫且將6所大學分為第一與第二梯隊進行描述說明。
排在第一梯隊的是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這4所大學年發文量增長明顯,表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
其中武漢大學在總發文量上擁有強勁實力,排在第一梯隊的首位,2018年發文量在1300篇以上,領先于其余3所高校,自2015年以來,科研論文發表數量明顯提高,第二位北京大學與其差距越來越大。
排在第二梯隊的是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兩所高校在科研論文發表的步調上基本保持一致,年發文量增長緩慢,且近六年發文量與第一梯隊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圖2. 6 所對比高校地理學領域科研論文被引次數比較
表2. 6 所對比高校地理學領域科研論文被引次數匯總表(數據來源Scival)
圖2和表2展示的是近十年來6所高校在地理學領域科研論文的被引量比較。
由圖2和表2可知,北京大學在論文被引量上有明顯優勢,近十年論文被引數量達126517次。
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位于第二梯隊,近十年的論文被引總數均在68000次以上、100000次以下。
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在這一指標上表現不佳,近十年被引總數分別為19520次和10185次。
圖3.6 所對比高校地理學領域科研發文綜合指標比較
圖3展示的是近十年6所高校在地理學領域科研論文的綜合指標比較。
其中,橫坐標表示前10%高被引論文占比(Outputs in Top Citation Percentiles),縱坐標表示論文國際合作占比(Collaboration),圓圈大小表示歸一化影響因子(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由此圖可知,在前10%高被引論文占比、國際化和歸一化影響因子這三個指標上表現最好的都是北京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雖在前10%高被引論文占比和歸一化影響因子方面略微欠缺,但其國際化方面排名第二,表現尚可。
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在歸一化影響因子方面的表現上較為相似,處于居中位置。
而前面一直有優異表現的武漢大學在這三個指標上則稍顯遜色,究其原因可能是與其科研體量較大有關,因為這三個指標容易被論文體量稀釋,反倒是那些科研規模小但科研質量比較高的高校在這三個指標上略占優勢。
科研熱點研究情況
本文基于 Scival開發的論文研究主題(topics)與主題的全球顯示度(prominence)嘗試探尋6所對比高校十年來(2009~2018)在地理學領域的研究前沿熱點情況。
圖4. 6 所對比高校目前產生過論文的topics 數量比較
由圖4可知,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所研究的topics數量上要明顯多于其他對比高校,說明這兩所學校在地理學領域的研究范圍更加廣泛。
但此圖僅可看出各校研究的范圍廣度,看不出研究的前沿性。
接下來,本文通過Scival的全球顯示度指標揭示各高校在地理學領域的研究前沿情況。
表3. 6 所對比高校在全球顯示度排名最靠前的6 個topics 中的表現比較
由表3可知,目前國內地理領域在全球范圍內研究熱度最高的關鍵詞是“氣候模型、模型、雨量(Climate Models,Model,Rainfall)”“遙感、圖像分類、衛星圖像(Remote Sensing,Image Classification,Satellite Imagery)”“星系、恒星、行星(Galaxies,Stars,Planets)”“氣溶膠、空氣質量、大氣氣溶膠(Aerosols,Air Quality,Atmospheric Aerosols)”“海洋、湖泊、溶解有機物質(Oceans,Lakes,Dissolved Organic Matter)”“鋯石、鈾鉛測年、地質年代學(Zircon,Uranium-Lead Dating,Geochronology)”。
從前6個熱點topics的總量來看,北京大學擁有絕對實力,北京師范大學和南京大學也有不俗的表現。
北京大學在“星系、恒星、行星(Galaxies,Stars,Planets)”“鋯石、鈾鉛測年、地質年代學(Zircon,Uranium-Lead Dating,Geochronology)”“氣候模型、模型、雨量(Climate Models,Model,Rainfall)”方面具有極其顯著的優勢;
北京師范大學則在“遙感、圖像分類、衛星圖像(Remote Sensing,Image Classification,Satellite Imagery)”主題上有較大的科研優勢;
南京大學在“鋯石、鈾鉛測年、地質年代學(Zircon、Uranium-Lead Dating,Geochronology)”同樣表現搶眼。
師資與人才資源
所謂“名師出高徒”,學科的發展與師資力量脫不開關系。
受客觀條件限制,各高校地理學科的師資力量精確數據總是難以獲取。
本文基于6所高校官網發布的信息,采集各高校地理學科所在學院的大致師資配置和頂尖人才數據。
表4. 6 所對比高校師資以及人才數量表
據表4,北京大學在頂尖人才配置上遙遙領先,無論是院士數量還是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優秀青年數量都遠超其余5所高校。
北京師范大學與南京師范大學在教師總量上擁有相當規模。
在頂尖人才數量上,除去遙遙領先的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相差無幾,北京師范大學稍遜風騷。
在師資力量科研水平方面,我們可以參考ELSEVIER的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該榜單有獨立的地球與行星科學分類。
根據2019年1月份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來看,地球與行星科學共有75位學者上榜。
在6所對比高校中,共有13位學者榜上有名。
其中,北京大學在6所高校中表現搶眼,共有8名學者上榜,北京師范大學占2席,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各占1席,武漢大學在2018榜單里未有學者上榜。
剩余62 席分別被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科學院等瓜分。
其中,中國科學院獨占鰲頭,共有25名學者上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科學院分別占7席,其余科研院所之間差距并不明顯。
項目與經費資源
盡管各高校學科建設經費在公開渠道很難獲取,不過考慮到地理學科屬于自然科學中的地球科學部,本文采用2014—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統計及地理學科經費情況,間接表征各高校相關學科項目及經費實力。
結合面上項目學科分類,本文統計了6所對比高校近五年來在地理學科領域的立項情況。
表5. 6 所對比高校近五年地理學領域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據(數據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圖5. 6 所對比高校近五年地理學領域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金額及項目總計
由表5和圖5可知,在近五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南京大學所擁有的項目數量是最多的,以208項立項雄居榜首,經費總額達到14656.5萬元;武漢大學以172項立項、11689萬元的經費總額位居第二。
總體來看,6所高校的項目數量與項目經費成正比,項目越多,研究經費也越多。
學科未來發展
綜上所述,6所地理學學科領域的頂尖高校雖然各有千秋,但綜合來看,北京大學具有絕對優勢和強勁的發展勢頭,在學科評比、論文被引量、前10%高被引論文占比、國際化合作、歸一化影響因子、研究范圍、研究熱點、頂尖人才配置上都處于領頭羊位置,只是在科研項目數量和經費上仍需努力。
北京師范大學不論是在“雙一流”學科評選還是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都盡顯優勢,科研項目數量、經費水平、師資配備、研究熱點也都十分突出,未來努力的方向在于提高論文的發文量和被引量。
南京大學在科研項目數量、研究范圍、研究熱點、論文被引量上表現搶眼,未來需注意引進更多的頂尖人才,爭取在學科評估中更上一層樓。
南京師范大學盡管論文發文量、被引量、科研項目數量表現稍弱,但是在論文綜合指標上表現搶眼,說明這所學校雖然科研規模較小但是實力不俗,這也與其在“雙一流”學科評選中的表現相符。
武漢大學在論文發文總量上具有愈發明顯的優勢,科研項目數量和研究廣度也較為突出,但是在論文綜合指標上稍顯遜色,此外在頂尖人才配置方面仍需努力。
華東師范大學與南京師范大學類似,科研規模相對較小,但在國際化合作方面優勢明顯,未來需在論文發文量、前10%高被引論文占比、歸一化影響因子這些指標上繼續努力。
(注:以上數據為人工采集,如有錯漏敬請指正)
(本期內容由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小強傳播團隊提供)
《中國科學報》 (2019-10-09 第4版 數據)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