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舞臺藝術領域廣泛應用各類科技手段,尤其是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拓展著舞臺藝術表達的新空間、新形態,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審美體驗。“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進一步促使舞臺藝術工作者深入思考舞臺藝術與科技發展之間的深刻關系。本期采訪許寧、王勇、田沁鑫、董圓圓、劉玉婉等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請他們通過導演、編劇、藝術家等多重視角,從戲曲、歌舞、話劇等諸多領域,共同暢談如何更好地用科技推動舞臺藝術高質量發展。
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
技術賦能藝術
全新審美體驗
近年來,隨著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很多藝術作品成功“破圈”,引發觀眾廣泛的情感共鳴。2019年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著名導演田沁鑫帶領中國國家話劇院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先后合作大型文化節目《故事里的中國》《典籍里的中國》,引發了社會的關注熱度。兩部作品因“戲劇 影視”拍攝模式的創新探索和“1 N”多舞臺空間模式沉浸式表達,獲得了成功。中國國家話劇院另一部作品,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通過“5G 4K/8K AI”等頂尖數字技術,以多機位、多角度、多場景的影視化拍攝手法,展現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最新成果,使得年輕人在新的技術和藝術融合呈現中了解抗戰中文藝戰線的作用。田沁鑫介紹,作品在12家互聯網平臺進行付費演播,票價19.9元,觀看人數破千萬。這是中國國家話劇院首部付費線上戲劇,為線上演播新業態探索邁出了堅實步伐。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全國持續巡演,以其驚艷的視覺藝術魅力風靡全國,這也是數字化技術為傳統文化賦能的一次恰如其分的探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著名歌唱藝術家劉玉婉告訴記者,《只此青綠》引入了眾多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創造了如詩如畫的舞臺效果,提高了舞蹈作品的內在表現力。《只此青綠》用科技創新形式讓歷史文物《千里江山圖》“活”起來、“動”起來,闡釋出中國古代山水畫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文情懷。她認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不斷增強。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介紹,2021年、2022年春節期間,國家京劇院聯合中國移動咪咕公司,采用5G 4K VR技術,推出京劇《龍鳳呈祥》海內外演播,通過“手機 電腦 投屏 頭顯”的多屏交互方式,帶來八大觀演視角的“云包廂”。同時,推出了京劇數智人“尤子希”,制作主題AR、VR內容,并推出紀錄片《余音繞梁》、綜藝節目《戲曲正青春》,構筑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龍鳳呈祥》演播IP。點播單場售價:境內單視角9.9元、多視角19.9元,境外9.9美元。2021年,票房收入30余萬元,2022年票房收入躍升至112萬元,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其實,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自戲曲藝術誕生以來,從未間斷過。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就是以戲曲為內容進行拍攝的。
今年元宵節,京劇藝術一代宗師梅蘭芳,在AIGC XR等技術的加持下“復活”,不光梅蘭芳先生經典劇目同“元宇宙”有了融合,也呈現一場東方美學的跨越時空人文科技之旅。談到梅蘭芳大師的“超時空再現”,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派傳人董圓圓感慨萬千。這讓她想起2016年兩會期間,香港的梁鳳儀委員表示想請她幫忙聯系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先生,希望梅葆玖支持一項舞臺藝術創作——通過高科技制作出梅葆玖與梅蘭芳先生同臺演出的舞蹈藝術作品。但是,未等合作開始,一個月后,梅葆玖先生仙逝,這成為董圓圓心中的一個遺憾。
實際上董圓圓一直致力于戲曲傳播創新方面的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她就參與京劇“音配像”工程。她告訴記者,伴隨時代科技不斷進步,最近將前些年的“音配像”通過更新的技術進行了色彩和音質的修復,使得視頻效果更加真實艷麗,讓戲迷觀眾朋友們更好地感受到藝術大師的魅力與風采。董圓圓與張建國主演的戲曲電影《安國夫人》也于去年年底在全國電影院線上演,作為我國首部應用全球領先的LED數字虛擬影棚技術攝制的京劇電影,《安國夫人》創造性地將傳統京劇舞臺藝術與現代數字電影藝術相融合,突破了戲曲舞臺的空間限制。
堅持內容為王
尊重藝術規律
科技賦能藝術,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審美體驗,同時,也給藝術本身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讓科技更好地賦能藝術,委員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委員們看來,內容的可持續性是產業創新發展的動力來源,雖然媒介技術日新月異,但依然要堅持“內容為王”,正確認識藝術規律、尊重藝術特征,在此基礎上進行數字化、產業化的創造和創新。
比如舞蹈詩劇作品《只此青綠》,劉玉婉說,用舞蹈詩的藝術形式詮釋中國古代著名繪畫作品《千里江山圖》,讓大家看到堅持內容為王,突出創意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劉玉婉認為,創新不只是技術層面的,它的內核應該是內容層面的,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內容、技術、模式、業態和場景的共同創新。
王勇介紹,國家京劇院在啟動《龍鳳呈祥》演播項目之初,首先全面考察了演播業態特征,進而確定表演內容。《龍鳳呈祥》這出傳統大戲搬演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即使置身于日新月異的媒介洪流中,它所具有的思想價值、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和藝術表達,仍然生動鮮活,其藝術價值不可估量。這也是為什么王勇選擇《龍鳳呈祥》進行演播形式創新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從演出到演播,不是將舞臺內容與數字技術簡單拼貼,而是憑借媒介優勢,對藝術內容進行二度創作,著力創造1+1>2的全新劇場體驗,堅持‘內容為王’,撬動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最佳支點。”王勇表示。
“無論何種嘗試探索,藝術本體,也就是這門藝術的表現規律,要被尊重和保留。”董圓圓說道,這是一種文藝形式區別于其他文藝形式的根本。將戲曲拍成電影,戲曲是虛擬藝術,電影是寫實藝術,虛擬與現實的度如何把握?“如果本體變了,這門藝術的屬性就改變了。就像京劇,不管借助什么樣的科技手段,要保證它到任何時候都要姓‘京’。”
京劇電影《安國夫人》中董圓圓飾演梁紅玉
董圓圓一直持續呼吁建立戲曲博物館,希望在戲曲博物館中使用新科技,實現某些重點藏品的立體化、動態化展示,全方位提升觀眾的體驗感。比如一件非常珍貴的梅蘭芳先生的戲服,從這件戲服的工藝、歷史到梅蘭芳先生穿著這件戲服的表演,都要立體化呈現在觀眾面前——不是拍成視頻影片,而是利用高科技投射出梅蘭芳先生立體動態的表演。據董圓圓了解,目前有的博物館已經開始試用這項技術了,這樣一來,觀眾就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件戲服的價值和韻味。
傳播好中國藝術
亟須復合型人才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許寧講起曾在多次“出圈”的河南衛視一臺綜藝節目中擔任藝術顧問的經歷。在這臺融合科技與藝術的節目制作過程中,最讓大家感到困難的一點就是,節目制作需要三位導演相互“補課”:藝術本體導演、廣告導演、影視導演三個不同領域的導演共同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藝術效果。
許寧認為,我們需要既有文學功底、藝術修養,又懂科學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要向世界展現中國藝術的魅力,人才培養的基礎一定要深厚,這樣才能制作出代表國家形象的藝術作品。對此,他建議建立文化產業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基礎框架和文化產業數字化人才標準。一是搭建高等藝術院校與文藝院團數字演藝人才聯合培養機構,構建互利共贏產學合作培養的新機制,打造文化藝術產業數字復合型人才培養全新教育模式。二是要打造文化產業數字化培訓課程體系,從藝術專業技能數字化和數字專業藝術技能化兩個維度,按照數字化素養、數字化專業技能、數字化舞臺技術、數字化創作等層面,遵循數字化知識管理原則,對接數字化學科體系,系統構建數字化培訓課程體系,為數字化人才培養提供課程保障,并充分整合內外部數字化資源。此外還要加強與國內外一流高校、研究咨詢團隊、智庫、院團科研機構等數字化服務機構的戰略合作,完善內外部數字化專家人才與講師資源庫建設。
打造多層次的數字化人才結構,形成專業化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競相迸發的生動局面,將有力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第十一至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張建國表示,他所在的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正在參與創建“中國戲曲數字校園”和中國戲曲數字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擁有戲曲數字技術培訓領域創新教學教材和師資力量儲備的中國戲曲數字技術技能培訓中心,主要致力于把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