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孫承俊 記者 趙小康)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公寓度過的。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學生公寓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文化、認知、見識、見解、交友、地方習俗、個人興趣等方面交流觸碰的主要集散地,是各類社會思潮的集散地,是學生三觀養成和鞏固地,是學生最本真、最本性的釋放地,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在新冠疫情的當下,學生公寓又成為了線上教學的重要陣地。因此,學生公寓是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育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窗口。
近年來,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生態環境工程學院緊盯學生公寓這一關鍵育人陣地,瞄準高職高專院校在學生公寓育人中普遍存在的短板、弱項、頑疾、盲點等突出問題,在學校黨委提出的“黨建 x”工作機制創新的總體部署下,聚焦黨建引領、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行為養成等環節,調動黨團組織、管理機構、資助評優以及黨員干部、教師、學生干部、退役復學學生等各方力量,加強對學生公寓育人路徑、機制、標準、體系等方面研究,創新“黨建 15610學生公寓”育人模式深化立德樹人工作。通過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形成了固化的、可復制、可推廣、可示范的以黨建為引領的立德樹人模式,具體如下:
“1”即落實1個根本。構建黨建領航,組織帶動,多方協同聯動的組織機構。學院全面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形成了黨總支統領、黨支部、師生黨員、團總支、學生會為骨干,各級教學單位、學工辦、院辦深度參與,獎助評優、組織發展、教師年終津貼全面掛鉤,各種資源進學生公寓、多方聯動的協同育人組織機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了立德樹人工作大思政工作格局。如下圖所示:
“5”即實施五個結合。建立標準規范,績效導向,師生一體化的考核評價機制。抓住“黨建引領與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相結合、內務衛生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考核評價與學生資助評優相結合、學生表現與組織發展相結合、教職工考核績效與年度津貼分配相結合”,建立“23456”(二平、三有、四線、五無、六凈)學生宿舍內務整理及衛生工作標準,形成考評成績曬網,量化積分與學生評優、教職工績效分配掛鉤的硬性指標導向,建立師生教育教學共同體。如下圖所示:
“6”即實施六項舉措。建立制度約束,責任清單,考核績效曬網的長效工作機制。實施“學生實名住宿制、教職員工學生公寓育人責任制、三全育人手冊制、公寓考評曬網制、內務衛生學分制、育人資源激勵制”。建章立制、明確職責任務、劃分責任區,開展制度上墻,考評上網,形成制度管人、政策激勵的長效機制。如下圖所示:
“10”即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整合力量,構建10進公寓育人的10大育人工作體系。實施“黨總支、黨支部、共青團、學工辦、學生會、教研室、退役生、新媒體、勞動課、制度賦”進學生公寓,構建“思想育人、組織育人、文化育人、朋輩育人、管理育人、專業育人、網絡育人、勞動育人、制度育人、資源育人”10大育人工作體系,形成學生公寓大黨建、大思政、大文化育人工作格局。如下圖所示:
通過多年研究與實踐,創新特色鮮明,工作成效顯著。一是創新了黨建工作新范本。在“黨建 15610公寓育人”模式實施中,提出了“一面旗幟管總、一切為了學生”“黨建 學生公寓”三全育人績效津貼,“師生教育教學共同體”“師生利益共同體”等育人理念。形成了可復制、可示范、可推廣的《高職院校“黨建 15610公寓育人”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工作方案》《高職院校“黨建 學生公寓”三全育人規章制度》;為了便于制度進公寓,創作了《七律.黨總支》等制度賦21首;實施文化進公寓,建成了24節氣暨農耕文化”黨建文化墻等。二是創新了三全育人新體系。創新實施了“黨總支、黨支部、共青團、學生會、學工辦、教研室、新媒體、勞動課、勞動育人、制度賦、資源鏈”十進公寓育人行動,構建了“思想育人、組織育人、文化育人、朋輩育人、管理育人、專業育人、網絡育人、制度育人、資源育人”十大育人工作體系。三是建立了公寓育人新機制。建立了教育教學共同體、學生實名住宿制、內務衛生學分制、網格化育人機制、周考評績效曬網制、育人資源激勵制等立德樹人工作新機制。四是收獲了多項育人新成果。“黨建 學生公寓”育人工程被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評定為“全省高校學生工作精品項目”;榮獲學校2020年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公開發表核心論文1篇;創新形成的制度賦、23456衛生標準、績效考評曬網、三全育人績效津貼等都成為諸多高職高專院校學習借鑒的重要價值點。先后被教育部“職教之音”“今日頭條”“陜西教育”“陜西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學院先后榮獲全省高校師德建設示范團隊、陜西高等教育教學管理先進集體、陜西高校學生公寓管理先進集體、全省高校學雷鋒活動示范點、陜西高校志愿服務優秀項目、陜西高校黨建標桿院系建設單位、陜西高校團建標桿院系建設單位、干事創業好班子、年度考核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稱號。
目前,該校學生公寓已經成為“鑄黨魂、正三觀、修品行、揚正氣、育新人”的重要陣地,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
編輯:李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