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隨筆】
作者:陳鵬
近日,知網事件再起波瀾。
據報道,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特聘副教授郭兵起訴“中國知網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被正式立案。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4月25日在網上回復知網的相關留言時表示:已關注到各方面反映的知網涉嫌壟斷問題,正在依法開展相關工作。
在此之前,一份落款為中國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的郵件在網上流傳。該郵件表示,因知網近“千萬級別”的續訂費用和“苛刻”的續訂條件,使談判無法達成一致。多家媒體報道,知網曾一度暫停中國科學院對CNKI數據庫的使用權限。
近年來,因連年漲價、涉嫌壟斷經營等行為,知網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每次最令人不滿的是,知網是利用公共資源建立起來的知識共享平臺,但如今其公益屬性越來越弱,商業味越來越濃。
商業味越來越濃的背后,是知網數據庫資源內容的獨有性和資源整合的一站式搜索,使其在中文論文數據庫中“一家獨大”。
2019年第5期《現代法學》刊發了《學術數據庫經營者不公平高價行為的規制困局及其破解》一文,據該文作者統計,知網全文期刊數據庫收錄了獨家與唯一授權期刊3964種,占我國期刊總量的43%;其中,核心期刊778種,約占全部核心期刊的42%;包含各學科排行前3名的期刊194種,占前3名期刊總數的64%。
在這些期刊刊發的論文中,不少是得到了政府經費資助的,比如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等。但是,納稅人資助的科研項目及成果,以論文等形式呈現在知網上,卻被“明碼標價”,其合理性飽受質疑。
再退一步說,知網作為企業,盈利本無可非議。如果說,賺多少,怎么賺,還有可供探討的空間的話,那么,建立知識傳播壁壘,阻礙知識交流分享,甚至影響科學研究,則讓人難以接受。
與國外一些旗下還掌握期刊出版權的平臺相比,知網目前更像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分享平臺。換句話說,平臺的作用應該是,促進傳播而不是走向其反面。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老教授趙德馨勝訴知網后,老教授文章遭下架處理,輿論更加關注知網在上架或下架學者文章方面的“權力”。
拋開作者、期刊、平臺之間復雜的權責利關系,我們還需要從整體上看,學術論文、科學數據都是國家戰略資源。盡管,對于這一點的認識,在經過長期爭論后才得以確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科技界集中解決了兩個戰略問題:其一,科學數據是國家戰略資源,國家應該管起來;其二,在科學數據管理上,走科學數據公益性共享道路。
2002年,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醞釀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由科研人員上交科研項目中的所有數據,有序推動科學數據開放共享。2019年6月,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等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成立,開啟了我國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的新階段。
相比人文學科領域的知識成果,知識分享對于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更為關鍵。
科學家通過互聯網免費分享他們的研究數據、方法、代碼、實驗室筆記和其他研究過程,以便能夠被重復使用和復現,實現協作研究的科學實踐,其旨在消除科學研究過程中的訪問障礙,促進科學的自由傳播,從而推動科學進程。
我們承認知網的前期投入和運行成本,但更必須明確,不能讓知網阻礙正常的學術交流,傷害科學研究。
像科學數據管理一樣,建立起政府部門主導、投入、管理的公共數據庫,保證公益性,不排斥商業因素,或采取類似基礎設施定價措施,形成備案與價格管制方案,在公益性和商業性中找平衡。
人類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前進。支撐起我們發展的,就是智慧的結晶,即可供自由分享的知識。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05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