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會議醍醐灌頂,足協不一定要足球行家,管理不能\”商量著辦\”
——新聞評論
久古
中國足球到底需要不需要\”內行管理\”?這個問題,中國足球界一直沒有定論,球迷的意見肯定是需要,此前一直大罵外行管理。比如籃協,讓姚明當主席后,各方面似乎理順了許多。但中國足球卻是個例外,或者準確地說,足協的中層需要內行也就是足球專業人士來管理,而在中層以上,不一定就是足球專業人員來做了。
這是看了中國足協俱樂部財務控制與管理國際研討會得出的感悟,特別是看了東京FC規劃部部長和法甲行政和財務部長的一番話,對中國足球而言,不諦是醍醐灌頂:原來我們以前都是在瞎呼呼!
東京FC此前也曾經歷過高工資,但當他們發現并沒有因此換來好成績后,開始主動限制,最終控制在30%,省下來的資金,更多的用于青訓投入。法甲沒有工資帽,但職業聯盟財務控制委員會對俱樂部的財務管控非常嚴格。比如在賽季開始前,要確認俱樂部有足夠的資源來應對新賽季的成本和風險,俱樂部的年度盈虧和資產負債表也必須完全透明等。違規的處罰包括限制轉會、罰款、扣分直至除名。
說實話,這些相對非常簡單的管理措施,此前的中國足壇是空白的。看到這,我就想,為什么足協此前從來沒想過要組織俱樂部管理層出去看一看、學一學呢?又或者像這次上海會議一樣,邀請人家走進來講一講?此其一。
其二者,從東京FC的情況來看,J聯賽也存在過同樣的經歷,證明中國足壇目前出現的問題不是\”中國特色\”。很多時候,球迷甚至媒體看到的現象,有可能是世界上任何足球職業化國家的必由之路,關鍵是問題出來后,有沒有糾正的意志和辦法。而足協眼下正在做的,就是糾編工作,應該說,一味指責或者漫罵足協不一定都有理。
這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足協的管理,不一定需要足球的行家里手,而管理上的內行的確必不可少。其實,除了J聯賽、法甲,其他國家比如K聯賽、德甲、英超西甲等等的做法呢?如果時間緊迫、一時做不到請進來走出去,也可以通過其他辦法進行溝通、咨詢。足協應該不恥下問、謙虛求教,以求盡可能多的了解他山之石,博采眾長以攻玉。
不過,有一點感覺就不大令人滿意了。據報道,說什么四大帽的出臺,并不是要為俱樂部\”戴帽子\”、什么聯賽是大家的,什么事情都要商量著辦。這簡直就是廢話!
四大帽就是要給俱樂部戴帽子,只要給孫悟空戴上緊箍咒,這只潑猴才不會到處鬧事、才會乖乖地和大師兄、二師兄跟著師傅西天取經。聯賽的主體是俱樂部,俱樂部是投資人的。但換了個老板,這俱樂部可能又是別人的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俱樂部是投資人的,但更是中國足球的,不是你投了錢,就得按你的相法橫著來做。你俱樂部違規被罰款、甚至被除名了,你就什么也不是了。
足協應該在多方了解、學習的基礎上,根據管理需要出臺相關的管理制度草案,將草案交由俱樂部投資人工作會議討論,就像國家的大政方針出臺一樣的程序,然后收集上來加以修改補充并完善。出臺之后執行必須嚴格,不管是誰,違規了就一定照章辦事,就像當年的意甲\”電話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