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民族鄉諾彥托布村于2015年4月經扎蘭屯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諾彥托布達語意即“干部的搖籃”,處在鄉政府所在地,前身是滿都村二村組。2015年4月選舉產生諾彥托布村支部委員會,全村共有黨員30人,流動黨員10人,老弱病殘黨員4人,貧困黨員1人。自成立以來,黨支部積極探索農村黨建新模式,力求在黨員管理、黨員教育上實現突破。最終,將目標指向互聯網,利用互聯網突破了黨員管理瓶頸,拓寬了黨員教育渠道,同時也為樹立支部形象,傳承民族文化找到了良好的平臺。
“互聯網 ”,破除黨員管理瓶頸
隨著微信這種社交軟件的普及,操作簡單,信息發送內容多樣等特點,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于使用手機微信進行溝通聯系。最初,支部副書記張春玲,為了能夠方便與在外地的流動黨員進行聯系,組建了“諾彥托布村流動黨員微信群”,但沒想到,這個微信群受到了流動黨員的一致肯定。
以前,流動黨員管理是黨支部工作的一大難題,僅僅通過打電話,很難掌握流動黨員在外地的生活、學習、工作情況,有時候甚至是突然就聯系不上了;流動黨員也覺得自己沒有受到組織的關懷,對自己的黨員身份也變得不重視起來。現在,有了微信這個平臺,黨支部隨時向流動黨員發送學習資料、發布黨支部活動開展的情況說明和照片,讓流動黨員隨時隨地感覺到,自己是黨組織中的一員。流動黨員也會經常向黨組織報告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情況,上傳自己工作和學習的照片,并通過微信紅包的形式向黨組織繳納黨費。一個簡單的互聯網平臺,讓距離變得不再遙遠,讓流動黨員找到了自己的“家”,也讓黨支部破解了多年來流動黨員管理的瓶頸。
受到黨員遠程教育和流動黨員微信群的啟發,黨支部開始探索黨員教育的新渠道,最終也將目標鎖定在手機微信上。在流動黨員微信群之后,黨支部又在微信上建立了“諾彥托布村黨員理論微講堂”,定期或不定期的向支部黨員發布學習內容,把精神食糧送到黨員“手中”。有了理論微講堂,黨支部輕松化解了組織黨員集中學習難的問題,黨員教育不再是單一的集中講授、集中觀看課件的形式,黨員在家里或在田間地頭就能接受到黨的最新理論方針政策。
在說到理論微講堂的時候,黨支部書記多風林頗為感慨,他說:“有了這個微信群,學習變得簡單多了,歲數大了,眼睛花,思維也經常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在集中授課的時候要精神高度集中,沒有多余經歷去做筆記,現在有了這個掌上課堂,可以在學習之后,根據上傳到微信上的學習內容整理學習筆記,重要的理論知識可以想學幾遍學幾遍,簡直太方便了”。
網絡平臺,讓民族文化綻放光彩
諾彥托布村是一個少數民族村,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比全鄉其他幾個村都要大,光是村“兩委”就有4名少數民族干部。因為支部委員的少數民族情節和廣大農民群眾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黨支部在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視少數民族特別是達斡爾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宣揚。從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提供跳舞、聚會場所,到積極組織村級文藝演出隊,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做了大量的工作。
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形成了,黨支部把目光放到了互聯網上,一心要把達斡爾族文化宣傳出去,把自己的活動展現給更多的人。于是,黨支部在社交平臺上申請了自己的平臺,由微機員薛玉玲負責上傳活動信息和照片,定期上傳達斡爾傳統文化、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介紹,并利用互聯網推薦給身邊的人,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達斡爾族,認識達斡爾族并深深的被這個民族吸引。也通過互聯網平臺結識了很多達斡爾族同胞,互通有無,交流心得,在全村乃至全鄉范圍內形成了濃厚的少數民族文化氛圍,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徐靜 羅天思)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