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貶今褒古的懷舊者們,經常用六七十年代有數的幾個科研成果來證明那個年代的科技創新。提到比較多的是“兩彈一星”和“遠洋巨輪”:
還有“光刻機”“大飛機”,話里話外隱含著攻擊改革開放“造不如買”的意思。
并且認為這些成果是沒經驗、沒器材,從“0”開始取得的,認為這就是創新。然而,如果細查資料,發現并非如從“0”開始,取得這樣的成果確實不易,但說這是創新則過于勉強。
一、關于核工業
原子彈的研發肇始于國民黨時期的“種子計劃”。抗戰勝利初,國民政府為研制原子彈,從西南聯大選擇曾昭掄、華羅庚等教授挑及朱光亞、李政道等青年赴美學習化學、物理、數學。同時,委托西南聯大教授趙忠堯攜經費赴美參觀原子彈實驗并購置核物理研究器材。
1949年-1950年,赴美學習的人才和器材購置均有收獲,但國民黨土崩瓦解。趙忠堯購得器材和曾昭掄、華羅庚、朱光亞等人才均回到國內。趙忠堯利用從美國購回的器材主持建成第一臺70萬電子伏質子靜電加速器,為新中國核工業立下頭功。趙忠堯、朱光亞與錢三強等海外回歸人員合作,最終成功研制原子彈。
至于在“兩彈一星”的研發過程中,蘇聯給予了什么樣的援助姑且不論,但絕不是從“0”開始。
二、關于遠洋巨輪
1858年,英國建造3萬噸巨輪下水,它被譽為“世界工業七大奇跡”之一。1958年,在蘇聯轉讓技術和設備的幫助下,我國仿制了“躍進號”萬噸級遠洋貨輪。同年,在清末洋務運動中建立起來的百年老店“江南造船廠”,正式承建中國自主品牌萬噸巨輪“東風號”,并于1959年下水。
當時遠洋巨輪的建造,填補了國內空白,但談不上世界領先。這種建造,既有蘇聯的幫助,也有清末以來船舶工業的基礎,并非從“0”開始。
三、關于光刻機
關于光刻機技術曾經達到或領先世界先進水平的言論非常多,但都是自媒體相互轉載,并沒有權威資料證實。
例如,他們提到吳縣光刻機會議。經查,1977年確實在吳縣召開光刻機座談會。會議說明當時科技工作者研討這方面的技術,但并沒有提及成果。當時光刻機技術肯定落后世界先進水平,因為新聞表述是“盡快趕超”。
根據當時中科院從事光刻機研發科研工作者的筆記:分布投影光刻技術擁有優越性,顯然是未來發展方向,但是當時國內整體科研水平和條件,無法實現。這一事例恰好證明了科技上的創新不足。
#春日生活打卡季#?#我來嘮家常#?#微頭條首發瓜瓜樂##記錄我的2024#??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