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財務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審計,一直扮演著“經濟監督者”的角色。
內審和外審,在很多人的眼中,他們除了服務對象有所區分,一個對公眾負責,一個對公司負責,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同。
但只有真正接觸到這兩個崗位時才發現,雖同為審計,除了基本工作的程序大同小異外,兩者間還是有著不小的區別。
1、審計視角差異
一般而言,內審是外審的“前奏”。每個公司都會在每年的一固定時間進行內審,又稱“第二方”審核,本公司的員工就具備相關的內審資格。而外審則是從外部請回的專家組進行審核,又稱“第三方審核”。因而,往往在審計視角上會有明顯的差異。內審是對公司中的各種業務和控制等等進行評價,確定相關的方針程序是否符合標準,是否經濟有效地利用了資源,實現了相關的目標,注重于企業內部的一些管理、經營。而外審更為嚴格,更關注的是對外界的影響,著眼于企業的財務報表和相關數據。
2、審計范圍差異
內審的主要目的還是從改善公司的內部管理處罰,以求發現相關的問題,并及時進行改進,因而審計的范圍基本上涵蓋了企業流程的各方面。而外審是通過對企業的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以及相關技術能力進行評估,本著對第三方公眾負責的態度,因而審計的范圍往往集中于財務信息和流程等內部控制層面。
3、審計標準差異
外部審計以法律規定的獨立審計規則以及具體的法規為標準和尺度,較為嚴謹。而內審的標準則稍顯寬松,以非法定但是已被公認的方針、程序(IPPF)等為準則。
4、測試重點差異
內審可編制集中、滾動式的計劃,在一年內覆蓋全部要素以及部門。審計方法側重于符合性測試,范圍廣,并且樣本多,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公司的業務循環。而外審可編制三天左右短期內的現場評審計劃,在審計方法上,重點在“實質性測試”上,即便進行了一定的符合性測試,也僅僅是偏重于某一部門的業務循環。
5、專業知識差異
除了操作流程的相關差異外,對相關審計人員的知識面要求也是有所差異的。一般要求外審人員熟悉相關財務、稅務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而內審人員不僅要熟悉相關法律法規,還要對公司的運營管理、管理控制等關鍵點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為了保證財務報表的準確性,還要求內審員掌握一定外審的審計方法,具備相關的道德規范。因而,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審計工作者選擇通過考取ACCA、USCPA等涉及審計、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規范等多方面知識的高含金量證書來不斷充實自己,以求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
6、處理措施差異
內審需要對相關流程的完成情況就行追蹤和驗證,并提出相關的改善建議,而外審不提建議,主要對整改計劃和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審核。
高頓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Susan提醒,內審和外審間有一定的聯系,但總體而言,想要完成兩者之間的轉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明白,對應的自己有哪些不足。就像一個剛進企業的外審會計師很難馬上做好內審,甚至會洋相百出,這正是因為,內審往往需要非常熟悉公司的本身業務,還要通曉企業運營等各個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了解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對于想要在未來的發展路上有更多選擇權的審計,除了不斷積累實操經驗外,還可以通過不同的證書,來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樣才能在未來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快地完成角色的轉換。
▎本文作者Candy,來源高頓\”財會學堂\”。學點新知,每天進步。更多精彩內容請關微信號:財會學堂(caikuaixuetang)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