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沈璋大,男,1932年9月生,南京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擔任溧水縣第九屆人大常委會主任。2012年,建成全省首個家庭數字檔案館。
【口述原聲】
我1988年1月當選市人大代表。今年89歲,經歷了新舊兩種社會、二十和二十一兩個世紀,算是南京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資深見證人。如果你不信,就看看我退休后自建的“家庭檔案館”。去年6月8日,我這個館還上過央視的節目。
當縣委副書記時,我曾分管檔案部門,對檔案工作很感興趣。1993年退休后,時間寬裕了,就整理自己積累的各類檔案,建起家庭檔案館,如今,已積累6000多張照片,寫了500多萬字。小到兒孫的考試成績,大到家庭的每次變動,檔案里都有記錄。
我的這個家庭檔案,時間上是從1949年到現在,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你看,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糧油價格、票據,到改革開放以后彩電、冰箱的價格,我都有詳細記錄,算是新中國成立后一個家庭變遷的“活檔案”。
我的家庭檔案有3個版本,第一個是實物和紙質的,第二個是存在電腦里的數字檔案,第三個是存在手機里的APP。家庭檔案館就設在自己家中,一套三居室房子,面積110多平方米,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在我的家庭檔案里,“溧水縣第九屆人大會議摘記”部分記錄著溧水第一個液化氣站的建設過程:1983年,溧水縣從鎮江地區劃歸南京市管轄。當時,其他各縣(區)都建有液化氣站,就溧水沒有,許多市民代表向縣人大常委會反映。我組織常委會組成人員到江浦等地學習參觀,最后在市人大的關心支持下,溧水終于建起了第一個液化氣站,較好地改善了群眾生活條件。
今年4月1日,在溧水城區二里橋,我看到那個經營了30多年的液化氣站停止瓶裝液化石油氣灌裝服務,改為管道燃氣了。這個液化氣站的變化,也是咱們這個時代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2015年6月8日,省檔案局在我家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紀念“國際檔案日”新聞發布會,來了好多記者。我這個家庭檔案館雖然不大,卻生動記錄了新中國發展進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每一步足跡。
【代表感言】
市人大代表、溧水區中醫院執行院長周海森:沈老的家庭檔案館,可以說是南京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縮微版“成就展”,更是開展艱苦奮斗教育的活教材,值得咱們人大代表經常去看看。看到成就,增強自信、堅定信念;更要看到責任,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南京現代化進程中貢獻代表智慧。
通訊員 張傳新 黃方旻 南報融媒體記者 許琴
沈璋大。寧仁軒供圖
來源: 南京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