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的反反復復,每個公司都在緊縮銀根,而眾所周知,現金流是企業的命脈,你可以不賺錢,但一定不能資金流斷裂。那么在當前復雜的經營環境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如何才能既免受資金流困擾,又能保持正常的經營發展呢?說白了,歸根到底,不過就四個字:開源節流,也就是盡可能地減少壞賬,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和增加購貨頻次和付款頻次。
今天主要討論的是如何控制企業付款。有人說,在財務所有的模塊中付款是最簡單的,不就是跟著系統跑出的付款清單,結合到期的先后順序和資金情況據實付款即可。
就我而言,這種邏輯是非常不正確的,也是對財務工作者的一種偏見。那么作為一個優秀的資金控制者,該如何平衡供應商的付款呢?本人有幾點愚見,供大家參考
一,熟悉企業業務,知道公司的主營產品是什么,產品是由什么樣的主材和輔材構成。可能有人會有疑問,作為一個應付會計,為什么要了解企業的產品呢?這不應該是成本會計的工作么?然則非也,因為應付會計是接觸企業業務的第一人,不管是否使用系統,都有可能在某些環節隱匿東西,但只有在收發票,應付環節無法隱匿,因為不管怎樣,總是需要付款給供應商的,企業的每一筆資金動向,也只有應付會計最清楚。
二,熟悉每一個供應商,知道現有供應商在供應什么,再結合企業的產成品對供應商進行排序,順序依次為緊急,一般和可替換。這就需要財務經常性地和供應鏈部門溝通,對每一個供應商的資質,規模,產品都能如數家珍。當然在這一環節,如何聊天是關鍵。因為大多數的采購都不太愿意和你做過深的溝通,因為大家都知道公司采購部門的水有多深,回扣,返傭等等,你問得越多,他暴露的就越多,尤其是作為一個財務部門——一個在公司中并不特別討喜的部門,持續不斷的深挖供應商的信息,必然會引起采購部門的強烈抵觸,甚至把你作為潛在的敵人。這個需要我們不斷的提高情商,不斷的提高談話的藝術,后續還會有專門關于財務如何與業務部門溝通的文章。
三,了解市場,經常關注行業動態。其實現在的市場還是比較透明的,比如說采購物品,你可以去各種網站查看價格,進行心理價位的評估。如果企業規模比較大,需要財務部門參與競價,可以事先估出心里價位,如若合同報價在心里估值上浮動不大,大可不必出聲,畢竟水至清則無魚,但可通過其它途徑暗示采購,自己知道這件事。
四,確定賬期。這個步驟很關鍵。很多公司資金流斷裂,就是沒有很好的管控賬期,要么是預付拿貨,要么現款拿貨,即使有賬期也是很象征性的15天,30天。當然如果你的客戶匯款也是這個狀況,無可厚非,整個行業如此,但如果你60天后才能從客戶那邊拿到回款,但卻要現款拿貨,長此以往,哪家公司能吃得消?著名的某房地產公司也還會用開辦超市的方法回籠資金,輸血房地產行業。 你確定你公司的實力大于房地產公司?
當然這個在現實生活是最難處理的,大家都希望無風險交易,能預付款最好,再不濟也要現款現貨。這就需要財務的業務功底了,通過上述三個條件的判斷,分辨出供應商的重要性,對于無替代性,沒有備選方案的供應商只能忍氣吞聲,接受對方的條款,同時督促采購找同類供應商,避免被捏住命脈;對于一般重要供應商,可適當延長付款周期;對于可隨時替代供應商,按超出客戶賬期設立即可。
五,付款時間。這是在現實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問題,認為什么時候付款都無所謂。但正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我們要盡量周期化的付款,比如和供應商簽訂的賬期是30天,10號開具的發票一般次月10號左右付款,但如果固定每月25號付款,無形之中又增加15天賬期。付款日的確定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如果企業開票集中在月末最后一周,可以制定每月8號左右付款,如果大批發票集中在月初,那么可可以約定在接近月末付款,總之,既不能讓供應商產生信任危機,又要通過集中付款再次適當拉長付款周期。
綜上所述,付款不僅僅是付款,是對企業經營過程的一次梳理,只有做到熟悉企業業務,熟悉企業經營流程,熟悉供應商管理方式,我們才能做到得心應手,才能做到左右逢源,既能和公司各部門人員不產生沖突,又能切實維護企業利益。
更多財務問題,我們天天聊!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