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州天堂爱爱,做爱视频国产全过程在线观看,成人试看30分钟免费视频,女人无遮挡裸交性做爰视频网站

? ? ?

開學專欄 – 博士畢業不做科研是不是失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編者按

又是一年入學季,為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從大學生到研究生的轉變,X-MOL團隊從過去發表的諸多文章中,精選一些作為“開學專欄”。希望這些內容能對師弟師妹們有所幫助,將來少碰一些釘子,少走一些彎路。

下面這篇文章發布于2018年8月。博士的數量在近些年猛增是不爭的事實,博士是不是只能做科研?不做科研是不是就是失敗?如果不做科研,還能做什么?

碩士三年博士三年拿到博士學位,這算是常態;有些人短一些,碩博連讀五年;有些人倒霉一些,光博士就讀了五年。讀完博士如果不想繼續混跡于學術界,身邊肯定少不了這樣的聲音:拿了博士學位不做科研,那這些年的辛苦又是為了什么?或者換句話說,如果你讀完博士卻準備離開學術界,你媽可能會認為你白讀了個博士,甚至你自己都會懷疑自己。

其實有些時候,不是想不想做科研的問題,而是找不找得到位置做科研的問題。博士畢業想直接找教職,就目前國內外的大環境,幾乎不可能,先得找博后吧,博后一期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十四五的年紀如果運氣不好找不到教職,再想轉行……

大環境可能比你想的還要殘酷。Nature 雜志在2017年做過一次調查 [1],對象是全世界范圍內超過5700名即將畢業的博士,他們中的52%表示希望繼續投身學術研究。然而現實數據卻十分冰冷,在英國每100個博士生最終只有3到4個能在大學或研究所里拿到終身教職。當然,這個比例還是比英國年輕足球運動員拿到職業球隊合同的比例——1%——要高不少。當期Nature 以社論(EDITORIAL)[2] 的形式告誡年輕的博士生們,“永久教職非常稀缺,大部分人要做好離開學術圈的準備”。而且面對博士生們的學術研究熱情,“需要有人讓他們知道這一點”。

開學專欄 - 博士畢業不做科研是不是失敗?

圖片來源:Nature [1]

視線回到國內。此前一項統計表明 [3],我國博士畢業生中選擇繼續走學術道路的也不少。以北大2014年數據為例,在國內做博后的比例為16.03%,出國做博后的比例為12.85%。但這項統計并沒有根據專業進行區分,僅根據筆者自身的博士及博后經驗推斷,自然科學領域的比例應該比這個高,這么看來希望繼續做科研的博士比例應該與Nature 之前調查的結果相差不大。但做博后只是做科研的第一步,能不能留在學術界還不太確定。

開學專欄 - 博士畢業不做科研是不是失敗?

這么看來,無論愿意還是不愿意,如今大部分博士生的未來職業道路并不在學術圈中。

再回到標題,博士畢業不做科研是不是失敗?問題的答案毫無疑問是否定的,這相當明確。那么為什么這個問題會如此普遍存在,一年又一年的折磨著博士畢業生們呢?博士生們在求學期間應該如何做好準備面對這種艱難的選擇?

本月初,牛津大學醫學系的在讀博士Philipp Kruger在Nature網站的“CAREER COLUMN”上也討論了這些問題 [4],他旗幟鮮明地否定“博士走學術道路才是成功”。同時,結合他自身的經歷和經驗,給了博士生們一些建議,同時他還強調了導師們在解決這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筆者深以為然,讓我們跟隨他的視角,結合筆者自己的經驗,看看除了學術界,博士們還能在職業道路上有哪些選擇。

首先Kruger表示,在他作為博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年,他同樣發現自己正被不明朗的學術前途和慘淡的就業前景所困擾。這種情況并不少見,這無疑會增加博士生的壓力,讓他們變得更加焦躁和抑郁。Kruger認為科學界應該改變人們對于博士未來出路的看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科學家們需要開始接受和承認一個簡單的事實:離開學術界的科研工作者并非是失敗者。

研究生和導師們應該開始將博士這幾年視為科學思維和綜合能力的訓練,將其作為適應各種職業的“敲門磚”。如果學術界能接受這種觀點并進行相應的改革,那么目前“博士走學術道路才是成功”的狹隘觀念,就有可能被逐漸改變。

博士生、導師、學校都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做一些事情來幫助改變目前的狀況,避免未來博士們遭遇職業生涯的真正“失敗”。

開學專欄 - 博士畢業不做科研是不是失敗?

博士生可以做的

想清楚自己喜歡做什么。博士的經歷其實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從管理自己的課題、設計實驗并完成實驗,到在人群前做報告,以及指導低年級學生。這實際上已經與未來可能的工作建立了關系,好好整理自己的感受,確定自己喜歡的工作模式。Kruger說,比起在實驗室收集數據(做實驗),他自己更喜歡討論和展示它們(做報告)。

培養一系列技能。Kruger表示,在他讀博士的初期,就意識到要培養一些通用的能力,例如團隊合作、管理多名學生、項目管理和時間管理和會議報告。他認為,可以從實驗室以往的活動獲得有關經驗,比如組織活動、參與教學、會議交流甚至寫寫博客,努力讓自己做的更好,主動地提升能力。這些技能在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其他很多領域的工作中,都一樣需要。

了解外面的世界。大學里的學生就業服務部門可以帶來很多啟發,如果有專業的職業生涯顧問那就更好了,他們能幫助博士生更好地自我評價,并且將他們的特長和技能與社會角色相匹配。此外,還可以閱讀感興趣領域的招聘廣告或者參加招聘會,無論是學術界的職位還是企業的職位,了解這些職位有哪些職責,有哪些技能和經驗的要求,這對于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非常有幫助。

多與職場中人溝通。僅從網上的信息是無法了解某個職位的真實情況的,Kruger認為最有價值的見解是與真正從事這個職業的人交談。而且他發現,那些決定走出實驗室而從事其它類型職業的人,知道這個過程的痛苦和難點,而且更愿意與他人分享經驗。自己實驗室的師兄師姐,或者其他校友,都是很好的資源,可以在社交媒體上主動與他們聯系,從他們身上吸取經驗和教訓,甚至還可能獲得一些實習甚至正式職位的信息。

建立人脈。充分利用社交媒體,例如各種校友群,這能夠讓博士生快速建立個人職業關系網絡。同時,在會議、研討會或者其他集會中如果有你希望結識的人,那么在當時交談之后要記著跟進,讓他們記得你,這樣再尋求建議和工作經驗分享的時候才會更容易一些。

參與實習。利用自己或者導師的關系網,讓導師向一些相關的人發郵件推薦自己,尋求一個實習機會。或者,直接發郵件到自己感興趣的行業來申請實習職位。實習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相關行業,也有助于更清楚的了解自己。

導師可以做的

導師應該鼓勵學生對不同類型的職業保持自由和開放的心態,并幫助學生們找到相應的信息,畢竟導師的人生閱歷要豐富的多。然而,大部分導師可能對非學術類的職業知之甚少,在巨大工作壓力下也鮮有熱情來關心學生學術研究之外的事情。在上面提到的Nature 調查中 [1],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能從導師那里獲得非學術類職業的信息。

博士生自己很難改變學術圈的現狀,Kruger認為導師們有責任幫助學生指引未來的道路,無論是不是科研。

支持學生的職業發展。導師們應該在學術研究之外,為學生提供一系列職業發展上的幫助,例如申請助教、實驗室管理、主持會議、撰寫論文和基金申請甚至與企業界合作項目等等。這些鍛煉很有必要,而當學生必須鍛煉某種技能時,他往往會收獲很多東西。

建立靈活的工作環境。Kruger稱,他遇到的有明確職業計劃的高年級博士生,通常來自工作靈活、壓力較小的課題組。導師鼓勵學生在學術研究之余參加實驗室之外的活動,這讓他們受益匪淺。但Kruger也說,他也知道有不少人整天就只能呆在實驗室,導師給的學術研究壓力非常非常大。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博士生畢業之前想離開學術界,到了找工作的時候必定是“兩眼一抹黑”,結果可想而知。

鼓勵學生參加實習。有些學校的博士課程里包含了校外實習的選修課,有的甚至是必修課。Kruger稱贊了這種制度,這對于積累工作經驗非常有必要。他說有個朋友曾在世界衛生組織實習了三個月,參與起草各類文件;還有個朋友幫助BBC拍攝科教紀錄片。那些參加過實習的學生都非常重視這一經歷。

讓學生知道導師會支持他們。可以說,導師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公開支持自己的學生,即使某一天學生離開了學術界。不論是在組會上還是在課題組網站,導師都可以明確表示支持學生們追求自己的事業,無關學術圈內或圈外。這種支持會讓學生們有勇氣面對更多挑戰。

作為一名博士,你有各種理由對未來的職業前景保持樂觀。“就我個人而言,無論我未來的職業是什么,我都不后悔讀完博士。” Kruger最后如是說到。

開學專欄 - 博士畢業不做科研是不是失敗?

看完Kruger的態度,筆者也有些話要說。

“博士畢業不做科研是不是失敗”這類問題的提出就代表著人們對博士經歷的偏見,誤認為博士期間的訓練只是針對學術研究。現在數據擺在這里,大多數博士畢業后很難進到學術圈進行教學和研究工作,即使你在博士期間很成功。像美國的終身教職模式,有90歲的老教授還在做研究帶學生,這樣使得新的工作崗位變得更少,也使得年輕優秀的博士缺乏進入學術圈的機會。不過,筆者仍然對博士們走出象牙塔,進入企業和其他行業的前景保持樂觀。因為博士們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訓練,給了他們在社會中立足之本,也成為國家科技、經濟進步的基石。

其實我們去翻看一下國際大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就會發現里面有不少是博士。比如英特爾公司的第六位CEO科再奇(Brian M. Krzanich)就是一位化學博士。他從圣何塞州立大學獲得化學學士學位后,便到英特爾新墨西哥半導體工廠擔任工程師,后于1997年成為馬薩諸塞州一家英特爾工廠的廠長。在2003年出任英特爾全球組裝和測試業務負責人前,他幾乎不為外人所知,而該部門也在四年后接管了英特爾的芯片設計工作。2012年,歐德寧任命科再奇為英特爾COO,使之成為了這家芯片巨頭的二號人物。2013年起出任英特爾CEO,并于2018年離任。這樣的例子還是很多很多。

相信自己,無論你未來做什么職業,都不需要后悔讀博士!能讀完博士說明你非常有韌性、有耐心、努力且積極向上;說明你可以理解非常復雜的概念,能憑借證據來做決斷,能周密地設計實驗來獲得關鍵數據并從中總結規律;說明你能在表象之下發現事物的內在本質,能通過完善的科學思考和分析能力解決問題;還說明你做事高效率,擅于安排任務并且執行下去。這一切,都在那張學位證里,也同時也在你自己身體里。

當然,這一切能力要轉換為另一個領域內職業上的成功,還需要一段并不輕松的歷程。持續努力,沒有哪項工作會比拿到博士學位更難更折磨!

參考文獻:

1.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50/n7677/full/nj7677-549a.html

2.https://www.nature.com/news/many-junior-scientists-need-to-take-a-hard-look-at-their-job-prospects-1.22879

3. 高耀, 沈文欽. 中國博士畢業生就業狀況——基于2014屆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6, (2):49-56. DOI:10.16750/j.adge.2016.02.010.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5838-y

(本文由葉舞知秋供稿)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下午1:25
下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下午1:36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