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社區是國家組織體系的神經末梢,社區治理的邏輯深刻反映著國家組織體系的邏輯。同時,社區治理也是打造社會和諧新格局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抓手。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在應對新時期城鎮社區的問題方面,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的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應運而生。
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發布,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為關鍵,建立健全基層治理體制機制,推動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提高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的進程已然開啟。
2022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民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印發《關于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若干措施(試行)》,更是明確了“強化社區物業黨建聯建,以高質量物業服務推進美好家園建設”的具體措施,以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和協調共治機制將社會組織引入基層治理。
在基層治理邁向多方參與、多元共治的大背景下,物業服務企業肩負了在商業行為中尋求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平衡的新課題,需要深度參與到社區治理工作中去。如何更好的融入治理工作、充分發揮公司化管理運作的優勢整合與調度資源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
責任重大,機遇并存
物業滲透于居民的日常起居,與基層治理緊密結合。相比于居委會、業委會等,以優質服務獲得盈利與企業發展為經營宗旨的物業服務企業,在角色轉變歷程中逐步完成由管理到服務的變化。同時,物業企業以其更加靈活的組織結構,有能力深入居民生活,滿足居民日益多層次、多樣化的治理需求,進而打通在基層治理中的“最后一公里”。
在基層治理的框架內,政府的行政作用、物業企業的服務作用和居民的自治作用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面對有切實的服務意愿但難以將大量工作和崗位分配到基層治理的黨政部門,物業企業擁有精細化、專業化的物業管理技術及人才團隊,能有效填補治理空缺。同時,物業企業依賴政府的支持幫扶與市場監督,企業及行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堅實的行政支持。
此外,“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在此目標下,政府與物業企業不僅在政策指導、基層治理等方向有合作的空間,更在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的領域有了以政商合作模式開展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合作的可能,實現城市建設與企業盈利的雙贏。
面對行業的新機遇,行業專家程鵬認為:“在物業企業推進社區治理的過程中,平衡商業職能和社會職能的共生是提高企業價值的關鍵。物業企業應有機融合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構建面向業主服務、面向增值服務、面向基層治理三部分的服務體系。同時,通過行業標準的構建,企業運營效率的提高以及社會責任的踐行,更好的發揮企業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
黨建引領,大有可為
基層治理的核心和關鍵在社區。堅持黨建引領,發展“紅色物業”是創新基層治理模式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物業服務水平的重要內容。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上,社區黨建的相關內容就有載入。經過20年的發展,社區黨建的內涵更加豐富,機制更加健全。
《關于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措施》)明確,推進物業服務和物業服務企業黨建全覆蓋。注重以市場化方式為主渠道,不斷擴大物業服務覆蓋范圍。對無物業小區,采取引入國有物業服務企業提供基本物業服務、社區“兩委”組織居民自我管理等方式,實現物業服務兜底。推動符合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及時建立黨組織,依托各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及物業行業協會建立物業行業黨組織。
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參與社區治理的路徑和模式。成都發布了全國首個物業管理行業細分領域黨建示范創建導則,通過建立物業管理行業黨委,抓住物業黨建“行業端、企業端、項目端”三個維度,圍繞住宅小區、寫字樓、商業等細分領域,從組織、陣地、能力、場景、運行等5個方面推進黨建標準化、體系化建設,構建“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體系。此外,北京出臺《關于黨建引領街鄉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實現“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實施方案》,意在通過“到基層一線解決問題,統籌協調、指揮調度政府工作部門及派出機構、承擔公共服務職能的企業事業單位,圍繞群眾訴求,解決疑難問題,做好管理服務工作”,實現“加強社區治理”的目的。
關于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院長鄧國勝表示:“區別于西方社會,中國基層最重要的制度優勢就是擁有基層黨組織的力量,依靠黨組織來供給社區領導力。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健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制度,并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是基層治理的必然路徑。此外,黨組織要充分發揮物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各行各業的作用,同時也要健全基層群眾自治的制度。通過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以基層治理為抓手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的和諧,增強社會的發展活力。”
生動實踐,成效顯著
在以黨建引領物業服務與小區多元共治的探索方面,物業企業作為重要一環,紛紛推行落地案例。以碧桂園服務為例,其創新性的推出紅色物業服務品牌“紅心碧海”。“紅心碧海”通過倡導社區居民成立1支志愿服務隊,推動社區黨委、社區居民及社區物業三方聯動,落地1套三方議事協商機制,每年共同解決3個社區公共事務議題。依托“紅心碧海”模式,物業服務力量與社區治理力量形成聯動,既為居民和物業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加速破解小區物業管理難題,也給社區基層治理注入新的活力,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在廣東順德,由社區黨委牽頭,碧桂園服務發動社區居民組成“紅心碧海” 志愿者服務隊,通過定期開展大走訪、大調研活動,收集并解決社區公共治理痛點問題與居民生活需求。此外,碧桂園服務通過引入“羅伯特議事規則”,助力社區、物業、志愿者三方聯動,讓小區居民人人都有公平發聲的機會,諸多的社區事務通過議事也排出了輕重緩急的順序。
今年以來,紅心碧海”模式在碧桂園服務的推動下在不同地區迅速展開落地,截止目前,該模式已經在廣東、福建、湖北、天津等6個省及直轄市的近30個小區進行擴大試點推廣。碧桂園服務希望借助試點推廣,逐漸形成社區、物業、居民多方共治、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并計劃將成功經驗復制到全國更多小區,快速增加物業試點。
碧桂園服務助理總裁、品牌與客戶體驗研究院院長曹寧釧介紹:“碧桂園服務長期以來圍繞客戶體驗在進行與基層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相關的創新和嘗試。‘紅心碧海’模式即是碧桂園服務品牌與客戶體驗研究院在深入學習黨建引領在社區治理中的關鍵作用,抓住社區治理需要紅色力量的主線,并將過往幾年醞釀出提升客戶體驗進行系統梳理總結而成的。碧桂園服務希望,能通過以“紅心碧海”為支撐,不斷促進物業服務與基層治理同頻共振,助力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