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人類總是熱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壓縮在泥土里的歷史扒剔出來,舒展開來,窺探自己先輩的種種真相。那么,考古也就是回鄉,也就是探家。探視地面上的家鄉往往會有歲月的唏噓、難言的失落,使無數游子欲往而退;探視地底下的家鄉就沒有那么多心理障礙了,整個兒洋溢著歷史的詩情、想像的愉悅。——余秋雨
考古學旨在根據古代人類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萌發考古思想、最早出版古物研究專著的國家。公元前4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朦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價值,甚至在當時的洛陽建起了一個類似今日博物館的“守藏室”。隨著歐洲文明進入科學時代,科學規范的考古學在 19世紀的歐洲誕生,之后傳至中國。1926年,中國學者第一次主持田野考古–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發掘。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良渚遺址成為中國第 55 項世界遺產,這片 14.3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經存在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權力和信仰中心,它使中華文明的源起跨過夏商周,再往前推了1000年。這里地勢低洼,水域密布,孕育了延續至今的稻作文明。良渚的考古發掘斷斷續續已經過去逾80年,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而探尋良渚文明,就必須了解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實踐操作、功能和局限。
本次活動學生將在社科院考古所教授的帶領下,學習考古學通論,田野調查及聚落考古理論和方法,掌握學科相關概念,前往中國良渚遺址,實地考察良渚遺址發掘現場,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了解考古學研究過程,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邏輯,設計考古學研究課題,并以此為背景討論考古學的功能和局限,深度思考考古學與社會的關系。
【考古知識小貼士】
田野考古學
“田野考古學”的名稱,是20世紀初正式提出來的。但當時的田野考古學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遺跡和遺物,依靠地圖進行調查,有時則要根據調查結果,測繪地圖,作為記錄的附件。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轉入以發掘為中心,并擴大調查的對象和范圍,方法逐漸完善,技術快速進步。各種自然科學的手段相繼被采用,許多機械設備被用作調查發掘的工具。利用航空照相和衛星照相、磁力探察和地抗力探察等方法以發現遺跡和遺物,用紅外線攝影和用其他各種特殊的攝影技術測量和制圖,為進行花粉分析和各種物理化學斷代而取樣,以及將發掘出來的遺跡保存于現場等等,都使得田野考古學的工作面擴大,技術性加強。調查發掘的對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擴大到道路、橋梁、溝渠、運河、農田、都市、港口、窯群和礦場等各種大面積的遺址,從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須與各有關學科的專家協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綜合性的研究任務。
考古學研究是一個整體,田野調查發掘和室內整理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系,不能截然分割。但是,由于調查發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而且還使用許多特殊的器材和設備,又要廣泛采用自然科學的手段,這就使得田野考古學有其相對的獨立性。把它作為考古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也是理所當然的。
聚落考古
聚落考古或聚落考古學,實際就是指以聚落遺址為單位進行田野考古操作和研究的一種思想方法。雖說聚落考古學只是一種研究方法,但由于具體的研究對象是聚落遺址,所以這種方法也需要貫穿于田野考古學之中。也就是說,聚落考古學就是要求從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工作開始,必須樹立聚落考古的思想,以便制定相應的工作計劃并附諸實施;同時調查發掘資料的整理研究工作也需要按照聚落考古學的方法和要求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為聚落考古學提供有效的基礎研究資料,才能推動聚落考古學研究工作的開展,聚落考古學才能得以成立并不斷獲得發展。
考古學學科聯系
考古學是一門涉及面極廣的科學,與其他許多學科都有關系,必須得到這些學科的支持和協助,才能完成各項研究任務。
有關學科的種類,與考古學有關的學科大體上可以分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等三大方面。
自然科學方面
在自然科學方面,自然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和生態學等學科,主要是協助研究遺址所在地區的地史和天然資源,從各個方面復原當時的自然環境。生物學(動物學和植物學)和體質人類學,主要是用以鑒定發掘出土的植物遺存、動物和人類的骨骸,并判定它們的年代。物理學和化學則應用于對遺跡的勘探,對遺物成份和性質的分析,并測定它們的年代。
工程技術方面
在工程技術科學方面,建筑學和土木工程學應用于對遺址的發掘、測量、制圖,對發掘出來的遺跡進行復原或在現場加以保存等。采礦冶金學、陶瓷學和染織學應用于對工場址、礦址、窯址等遺跡的考察,對銅器、鐵器、陶瓷器、玻璃器、紡織品等遺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學則專門應用于對發掘出來的造船工場遺址和船舶的遺物進行考察和研究。
人文社會方面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人文地理學、社會學、宗教學、經濟學、政治學和法學等,都是分別就遺跡和遺物所提供的有關各該學科的資料,進行研究和解釋。美術史學和建筑史學主要是研究發掘出來的美術品和各種建筑物遺存,就其樣式、風格、年代、建筑技術以及保存方面的問題,作出判斷和說明。歷史學除了為發掘出來的種種遺跡和遺物提供文獻上的解釋并幫助判斷它們的年代以外,還廣泛地就古代的政治組織、社會結構、經濟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種問題提供文獻上的資料,作出詳細的說明,以補考古學在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探秘良渚文明”考古學科研項目
招生對象:
高中生(10-12年級);
有名校申請需求,對考古學、社會學、歷史學感興趣的學生;
出發日期:2020年7月-8月(共7天)
(行前3周發放學習資料,布置學習任務,定期檢查學生完成作業情況。)
招生人數:10-20人
報名截止:2020年6月25日
項目優勢
資深教授全程指導
邀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老師教學指導,進行知識分享,課程涉及考古學通論、田野考古學、聚落考古學、動植物考古相關理論及出土陶器的拼對、修復和繪圖方法等;
考古遺址實地研究
學員將跟隨導師一起,深入良渚遺址(專業科考人員才能進入),進行實地考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研究;
綜合能力提升
培養學生對于考古學的濃厚興趣,提升學生的實地考察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團隊合作中的溝通力,領導力,挖掘學員潛力,更好的將理論運用于實踐;
師資介紹
李老師,社科院考古所青年考古工作者、助理研究員,哈佛-燕京訪問學者。
畢業于武漢大學考古系,曾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和哈佛大學交流。2015 年,博士尚未畢業就被社科院考古所科潘項目錄取,遠赴洪都拉斯展開科研工作,是第一批從事瑪雅考古的中國學者之一。
他將中國的考古技術融入其中,同時也對瑪雅建筑結構很了解,可以區分不同時期的瑪雅建筑。自2015年以來,團隊發掘出大量石雕、玉石、陶器等珍貴文物,詳細揭示了遺址的演變過程和建筑群各個時期的形制布局。
項目收獲
科學研究報告:
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良渚遺址考古研究,獲得相關數據和研究結果,形成科學研究報告,可應用于論文寫作素材;
國家期刊論文發表:
學生將在教授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考古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相關領域論文并發表;
教授個性化推薦信:
表現優秀的學生可以獲得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的個性化推薦信;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